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西安科技资源的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据介绍,2010年西安市专利申请量为19485件,授权量为803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7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176件,增幅为43%,占总量的37%;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651件,增幅为47%,占总量的21%。西安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武海潮分析说,“‘十一五’时期,西安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年均47%和46%的速度增长,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结构在不断优化,专利技术的含金量较高,在第12届中国专利奖评选出的15项中国专利金奖中西安就荣获了3项。”
雄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西安城市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但西安深知,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通过商品化、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通道,为科技成果转化搭桥铺路,是西安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根本出路在于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红专介绍,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西安高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211”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同时,以陕西工研院、西北工研院、陕西电子工研院、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等7大工研院为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电子打结机智能控制系统核心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企业所垄断,为打破封锁,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以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科研力量为依托,与西安标准缝纫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联合攻关,掌握了嵌入式多维运动控制系统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子打结机核心控制设备。
在此基础上,陆续成功研制了高速电子钉扣机、可编程电子花样机等产品,并都实现了产业化。
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得益于坚持市场导向并不断完善利益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研活动,科技成果就可以得到迅速的应用。而产业化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可以更好地凝聚科研力量和技术人才,使技术与市场、技术研发与企业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工研院高级项目经理常明辉告诉记者,“不少研究院所和高校多年沉积的成果,通过工研院的集成与转化,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进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工研院已启动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18个,通过技术转让兴办企业17家,先后组织和自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32个,产业化项目累计完成产值21亿元。常明辉说,“通过公司化运作,工研院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壮大了自身实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有了资金的支持,工研院还设立了孵化中心和投资公司,建立了商业化运作的创业投资企业。
多种模式的产学研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仅在去年,西安就投入专项扶持经费1300万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业应用技术研发项目31项,促成22家高校院所与60多家企业合作,促进了技术成果向市场转移。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7.3亿元,同比增长62%。”西安市科技局局长问向荣说。
完善企业孵化体系
走进西安高新区创业园,茵茵绿草中几只瞪羚雕塑映入眼帘。瞪羚是一种个子小但善于奔跑、跳跃的动物,因此,人们常将那些具有高速成长、跳跃发展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称为“瞪羚企业”。
西安康拓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瞪羚企业”,其产品是用于脊柱外科、神经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的植入医疗器械,市场前景非常看好,销售增速每年都在50%以上。
“作为科技人员创办的公司,研发是我们的强项,做企业是我们的弱项。针对我们的弱项,创业园的孵化器提供了很多帮助。”康拓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立人说,“有了孵化器,我们只需要搞好产品研发,找投资、建厂房、买仪器这些事情都由孵化器的专业人员协助办理。”
医药研发所需的实验、检测设备,价格高昂,动辄就是几百万元的投入,是创业初期企业很难承受的。为此,创业园下设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建立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3000多万元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设备。
除了生物医药孵化器外,高新区创业园还建立了先进制造、能源技术、集成电路等20个综合及专业孵化器,形成了由综合性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相结合的“1+N”孵化器集群发展模式。孵化器作为特殊的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了资源聚集—扩散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与创新环境。2006年,创业园发展中心荣获“亚洲孵化器”大奖。
当“瞪羚企业”走过初创期后,孵化器原有的空间载体和服务功能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根据这类成长中的创新型企业需要,高新区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的规划,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满足高成长性企业对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的需求。
在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加速器正在加紧建设。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君介绍,这里建成后入驻企业将超过100家,同时还将聚集一批专业化的金融、商务、技术服务机构。加速器的建设完善了西安“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分阶段、分领域、网络化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初创、成长、壮大“三级跳”全过程的服务。
培育聚集高端产业
“我们刚刚在国外用自己的队伍、自己的装备,一次性下井成功取得测井数据。当地发包方亲自验收,对取得的数据非常满意。”西安威尔罗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陈刚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首次在国外测井成功,也标志着我们公司成功地走出了国门。”
威尔罗根公司是一家集测井装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测井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能源高科技企业。“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测井装备和服务,而是要贯通上下游,形成井筒作业的总承包能力,进而形成区块性的总承包能力,参与产油利润分成,最终成为综合性的石油工程承包商。”陈刚表示。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威尔罗根公司带动了西安市一大批相关企业和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
在西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具有自主创新特征的优势产业和创新集群正在形成。
走进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整洁的厂区、优美的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全新的现代化齿轮生产线有序运行,投资6亿元建成的研发中心正在安装调试最先进的大型试验、检测设备。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大开告诉记者,去年公司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6亿元,产销量已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位。今年4月8日,法士特公司与美国卡特比勒公司合资组建的西安双特智能传动公司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总投资2亿美元,预计2015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是西安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2010年从业人员总数达到8万人,实现总收入430亿元。今年以来发展态势更加迅猛。1月10日,西安软件园甲骨文技术资源中心投入运营;1月12日,西安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竣工,14家知名大型软件企业实现集群入驻;3月4日,由11家软件企业组成的国内首家SRM(System Reform Method系统刷新方式)合作组织在高新区成立,专门从事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
截至目前,高新区软件园已引进企业近千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有110多家。
西安高新区还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采用大项目与优质项目相结合的带动战略,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由“聚集”向“聚焦”转变,重点发展研发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新区先后引进了中兴、华为、陕西光伏产业公司、东莞勤上光电、博彦科技、北京天正、韩国信泰电子、美国GE等著名企业。这些高端项目快速建设并投产,壮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实现了高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为主导,通讯、软件与服务外包、光伏与LED、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创新型服务业等八大产业集群为骨干的产业发展格局。
“西安高新区已经具备了大项目的承载力,因此要把精力着重放在‘招大引强’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展望“十二五”,赵红专满怀信心地表示,高新区将在巩固发展现有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激光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几个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