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史学”这一概念,由历史学、文学、艺术和传媒等多学科融合而成,通过视觉、声音、影像话语和艺术手段来表述历史。它至少有以下3种形式:一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二是以电视、网络等传媒为平台的“讲史”类视频,三是运用影视资料传播和普及历史知识。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种。借助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手段,“影视史学”获得了迅猛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传播空间与受众群体,成为普及历史知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史学热”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历史题材影视的创作成为热点: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成吉思汗》、《汉武大帝》、《大秦帝国》,到影片《赤壁》、《孔子》、《赵氏孤儿》、《关云长》,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票房佳绩和市场效应。然而,当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数量众多,但其中一些作品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助高科技手段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形式虽华丽精美,却难以掩盖思想内容的贫乏苍白;二是以戏说、恶搞、解构等手段改编历史经典,使原本承载丰富文化意象的历史故事,成为一种娱乐和游戏。这类作品很容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认识本国、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
在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社会化、大众化的实践中,史学工作者的责任不容回避。进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如何在历史事实与艺术真实、历史再现与艺术表现之间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是学术界、媒体和公众共同关注的课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讲述中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凝聚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已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传播核心价值观、展现新时期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作品质量,出作品,更要出精品,更应致力于将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塑造为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规范引导、史学研究者的积极参与、文艺工作者的严肃创作、公众审美趣味的提升,缺一不可。
(作者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执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