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指标是一个导向性非常明显的指标,意在产业发展将向创新型升级,意在经济发展水平更注重质量评价。
现在让人担心的是,“专利指标”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被误读的“论文指标”,从而达不到预期设想的评价效果。
曾几何时,学术论文是一个多么阳春白雪的字眼,特别是《自然》、《科学》等国际期刊及美国SCI科学引文检索系统,更是成为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尺度。
而事实证明,SCI引用率并没有与我们的技术创新水平成正比,倒是由于我们一些科研机构过分强调SCI文章数,使得一些西方出版商喜出望外,他们大幅度提高了订阅费。
“论文指标”盛行的结果是——一批学术或应用价值很小的科研成果,发表完论文、评完职称了事。正是因为这一点,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特别是理工科学校调整评价体系,引入专利指标,同时强调发明专利,来评价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
不仅是高校,近几年“专利指标”在各级政府评比、各种科技奖励评比、科技项目申报及评审等活动中也处于“走红”趋势。
这本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却又让笔者不得不联想到2008年专利交易市场的“异常活跃”。2008年4月,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实施,认定标准中,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被列为硬杠杠之一,专利授权书一时间洛阳纸贵,专利交易量成倍增长。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买回去的专利并非本企业所需,而只是为了使自己在评定时不被“一票否决”。
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共计221.6万件,其中国内占总量82.4%,国外占17.6%。而在国内有效专利构成中,不用实质审查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总共占到总量的85.8%,发明专利仅为14.2%。而在国外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占到78.6%。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维持时间超过5年的有46.7%,超过10年的有4.6%;国外有效发明专利维持时间超过5年的有83.5%,超过10年的有23.8%。这反映了国内创新主体掌握的专利仍以“短平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