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州:转型跨越 再创辉煌
本报记者 张 玫 通讯员 王科特
温州城区旧貌换新颜。 钱昭荣摄

● 城市名片 ●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的经济中心之一,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全市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由一个闭塞的海边小镇一跃而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从一个农业生产集聚地演变为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文化之都,人民生活实现温饱再到小康,积累了8000亿元的民间资本。温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在中国区域发展史上谱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1984年,温州响应中央号召走出一条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

同年,温州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迈出历史性步伐。

夯实发展基础 转变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最宝贵的经验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而强烈的自我创业精神是温州敢为人先的集中写照。

20世纪80年代,温州市委、市政府鼓励发展家庭工商业,解决120万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10万创业大军涌入市场,形成温州人自为商、户自为商、村自为商、镇自为商局面。

得益于这种自我创业意识,温州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大批温州人创办各类小商品市场,推销温州产品,集散全国各地商品,形成覆盖全国和世界各地营销网络,甚至形成温州市场、温州一条街等温州人经济,产生温州特有的新型经济业态。如今,温州构建起了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格局,民营经济占经济的比重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奥康、正泰、森马、大虎等一批品牌脱颖而出。

1996年,温州提出“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方针,引导企业走名牌之路,提出实施“质量立市”战略。2002年起,温州市又先后提出打造“信用温州”和“品牌温州”的目标。同时,温州市还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招商选资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大力推进和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和专业化产业基地,形成企业规模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引导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创新发展思路 推动科学发展

“十一五”期间,温州致力于打造新型城市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5000美元。

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装备制造业和优势轻工产业,工业总产值完成6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接近3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1%。

狠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优化城建体系。加快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国省道、城市快速路为依托的立体型综合交通体系,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建成通车,融入了浙江省“3小时铁路交通圈”。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温州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稳步推进海洋经济强市战略,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1080亿元。

扎实推进环境建设。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说:“抓环境就是抓投资、抓发展、抓民生,把环境作为最大的公共品来打造。”近年来,温州相继启动园林绿化、城中村改造、污染物减排、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稳步推进温瑞塘河、环境卫生、拆违治乱、交通秩序的整治。

温州敢于先行先试,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型政府治理结构。稳步推进了以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管理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政府资源加速整合,各项规划和公共政策逐步优化,调控能力显著提高。

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一德说,加入“长三角”经济区和建设“温州沿海产业带”是温州未来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重点。温州要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将加快温州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浙南闽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