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邮电通信业经过60多年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邮电通信业优先发展,邮电通信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均有了新的飞跃。邮电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变为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邮政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邮电通信业投资力度,建成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技术先进的全球最大信息通信网络。
近几年来,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西部和农村地区邮政普遍服务网点改造,邮政网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投资建设,我国邮政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全国营业网点达到7.3万处;全国平均每一个营业网点服务面积131.8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万人。
目前,我国邮政网络覆盖城乡,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
2006年以来,邮政企业持续推进普邮和速递物流网络建设,完成350个重点城市的投递网改造,网络能力稳步提升。到2010年末,全国邮路总条数为2.1万条,邮路总长度达到464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123万公里。其中:航空邮路253万公里、铁路邮路27万公里、汽车邮路175万公里。
全国邮政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到2010年底,80%以上支局实现电子化,同时完成了名址信息库、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营业网运互联互通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邮电通信部门坚持高起点发展通信事业,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将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相结合,加快了我国邮电通信现代化步伐,使我国综合通信能力迅速增强,网络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覆盖全国、连接世界、技术先进的全球最大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建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长途明线仅14.6万对公里,长途电缆1635皮长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电信业大力建设电缆和微波线路,通信能力取得较大提高。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构筑长途光缆网,1990年10月我国建成第一条光缆干线工程——宁汉渝光缆干线,从此开始大规模的长途干线建设,到1998年底建成了“八纵八横”网格状国家光缆骨干网;建成并开通了中日、中韩、亚欧等多条国际陆地、海底光缆,为运营商国际业务的传送提供了足够的传送带宽。
到2010年末,全国光缆线路长度达到995.1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81.8万公里。
固定电话通信能力明显提高,固定电话网络规模十几年间跃升至全球第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到各省会城市平均长话电路仅1.2路,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仅31万门,其中人工电话10多万门,多数县城没有市内电话。1982年,福州引进了全国第一套万门程控交换机,之后我国开始了固定电话网由人工到自动到程控的转变,到1995年,我国电信网完成了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过渡;1997年底,全国局用交换机总容量突破1亿户,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交换程控化。到2008年底,我国固定长途电话业务电路达到29.5万个2M,比1998年翻了一番;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690.7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50863.2万门,固定电话网络规模十几年间跃升至全球第一。
移动通信能力飞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已经居世界之首。
自1987年11月我国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开始,移动通信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1988年到1998年的10年间,我国经历了移动通信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移动通信能力建设呈飞速发展态势,移动交换机从不到3万户猛增到1998年的4706.7万户,10年增长1568倍,年均增长108.7%;在此期间,移动通信已开始由模拟网向数字网转变。
近几年来,由于固定运营商开始实施转型战略,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PSIN交换网和无线市话网的投资大幅下降,形成移动电话网持续扩容,固定电话网容量不断减小的状况。
2010年末,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5.1亿户,比2005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6%;移动长途电话业务电路5年间以年均70.8%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达到596.0万个2M;移动电话基站数由2005年末的36.2万个增加到2010末年的139.9万个,年均增长31.0%,其中3G基站数2009年、2010年两年内已建设完成46.0万个。200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为每百人30.3部,2010年末提高到64.4部,年均增长16.3%。2010年末,传统的局用交换机容量、固定长途电话业务电路分别为46558.8万门、21.0万个2M,5年年均分别下降0.3%、4.0%。
数据和多媒体通信飞速发展。2001年我国互联网开始大发展,互联网容量相应呈现快速增长。
为适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1993年9月,我国第一个公用数据通信网——公用分组交换网正式开通业务;1994年9月,公用数字数据网开通业务;1995年初,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在北京、上海相继建成并与国际因特网实现互联。
2010年末,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8759.5万个;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继2008年跃升全球第一后,到2010年达到12633.7万户,5年年均增长27.6%。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098957Mbps,比2005年增长7.1倍,5年年均增长51.9%。
邮电通信业务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邮电业务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邮电业务量也快速增长。2010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940.2亿元,比1949年增长15545倍,年均增长17.1%。2008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9108.2亿元,比1950年增长5691.6倍,年均增长16.1%。
传统邮政业务稳步发展。2010年,全国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985.3亿元。
1949年,我国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只有1亿多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传统邮政业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推进业务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了邮政事业的稳步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邮政业务的冲击和影响较大,但邮政企业始终把做好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邮政各项业务稳中有升。2010年,邮政函件业务全年完成74.0亿件,比2005年增长0.7%;报纸业务累计完成171.7亿份,比2005年增长14.4%;杂志业务累计完成10.5亿份,比2005年增长4.6%;汇兑业务累计完成2.8亿笔,比2005年增长74.7%,年均增长11.8%。
电信业务快速发展,2010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30954.9亿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电信业务平稳发展;改革开放后,电信业总体上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固定、移动和数据用户的迅速拓展,拉动了电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5年间,移动电话用户由2005年末的3.9亿户,发展到2010年末的8.6亿户,年均增长16.9%;同时固定电话用户由2005年末的3.5亿户减少到2010年末的2.9亿户。
从电话通话量情况看,2010年,全国移动电话通话时长达到43261.2亿分钟,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2%。固定电话通话量随着固定电话用户的减少而逐年减少,2010年,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固定传统长途电话通话时长分别为4369.2亿次、729.2亿分钟。
新兴业务不断壮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邮电通信业新兴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快递业务规模不断扩大,3G移动用户迅猛发展,互联网网民规模跃升全球第一。
快递作为一项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度、快节奏的新业务,一经推出就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邮政从1980年开办邮政特快专递(EMS)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联系,在国内所有城市都开办了特快专递业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邮政业放开了快递业市场,民营和外资的快递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国有、外资和民营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有力地促进了邮政业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国家在修订后的《邮政法》中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围,确立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提出了“鼓励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极大地激发了快递业的发展活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快递业市场化、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
5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到2010年,快递最高日业务量突破1000万件,进入世界前三位,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3.4亿件,年均增长23.3%;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74.6亿元,年均增长19.7%。快递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发放三张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移动通信时代。3G移动用户发展迅猛。
3G移动用户由无到有,发展迅猛。2010年新增3G移动电话用户3472.9万户,年末达到4705.1万户,比2009年末增长2.8倍。3G牌照发放后,我国3G业务开发、市场推广有序展开,TD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3G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等面向个人应用,宽带上网、家庭网关等面向家庭应用,无线城市、视频监测、移动办公等行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涌现,移动支付、手机阅读等新型业务得到开发。3G成为电信运营商经营的新亮点,3G发展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
互联网规模继续快速壮大,电信部门加快数据通信、信息服务等新业务的发展,开办了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会议电视、电话信息服务和互联网等新业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网民规模实现跨越增长,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升全球第一,到2010年末,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4.57亿,比2005年末的1.11亿增长3.1倍,年均增长32.7%。其中,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0亿,比2005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47.5%;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比2007年增长5倍,3年年均增长81.8%。目前,互联网普及率由2005年的8.5%上升到34.3%。
2010年末,我国IPv4地址数量达到2.78亿个,比2005年末增长2.7倍,年均增长30.1%;域名总数865.7万个,5年年均增长27.3%,其中CN域名435.0万个,年均增长31.7%;网站数190.8万个,5年年均增长22.4%。网页规模反映了互联网内容的丰富程度,2010年末,全国网页数量达到600.1亿个,5年年均增长87.3%。
随着网民普及率的快速提高,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互联网网络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互联网为网民在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搜索引擎用户规模3.75亿,用户人数一年内增长9319万人,5年年均增长33.1%;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商务类应用用户全年增长分别达到45.9%和48.2%,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10年,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6.5%、79.2%和62.1%,网络娱乐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作为交流沟通的博客,2010年,用户规模达到2.95亿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64.4%,年增长33.0%。此外,互联网也为企业进行客户服务、内部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文/本报记者 薛志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