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大的核电基地之一,秦山见证着我国自主发展核电的光辉历程。
零的突破
1985年3月,第一罐混凝土浇灌在秦山脚下,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零的突破”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在此后81个月的时间里,6家设计院担任工程设计,11个工程公司参加施工和安装,679家设备制造企业承担设备制造任务。毕业于上海交大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现任中核集团秦山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小剑1987年第一次来到秦山,他不无感慨地回忆道,当时自己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核电站运行规范。“没有先例,也缺乏参考,但即使克服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做起来。”这些规范后来成为国内其他核电站运营管理时的“教科书”。
3万多台件大小设备被组装起来,2万多只阀门被安装上去,长达1000多公里的电缆连接在了一起……1991年12月15日零时14分,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秦山一期)首次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从这一天起,秦山核电站所产生的清洁电能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华东电网。更重要的是,通过秦山核电站这个中国核电事业的“孵化器”,我国核电技术得以发展,核电队伍得以壮大,核电建设经验得以积累,自主发展核电的根基得以夯实。
1996年6月,我国首座国产化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开工,2004年5月两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全面投入商业运行。1998年6月,我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工程开工,2003年7月,两台70万千瓦重水堆核电机组全面投入商业运行。
“领跑”创新
“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共有287个系统,其中270个都进行了调整和改造。”何小剑说,“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是原型堆,技术改造是对它‘强身健体’的需要,也为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双提升’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从1991年至今,秦山核电站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资金进行自主技术改造,共完成2074项变更或技术改造,为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秦山30万千瓦这样的压水堆机组,在经过一个燃料循环之后都要进行全面维修,并换入新的核燃料组件。通过诸多技术改造,核电站运行的稳定性不断增强,秦山一期在第十燃料循环周期中创造了469天的国内当时最好运行纪录。
2010年6月2日,秦山核电有限公司传出喜讯:在获得浙江省电力调度中心批准后,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额定功率从310兆瓦安全升至320兆瓦,机组成功提升功率后,按夏季运行3个月、其他季节运行9个月计算,每年可多发1.2亿多千瓦时电。
秦山核电有限公司经常性参加全国核电站运行经验交流,随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监督、培训和管理支持,加入了世界核电运营者联合会(WANO),并邀请WANO的专家来秦山考察指导。
从事核工业40年的秦山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郭志敏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淡化处罚、鼓励发现问题的制度,这才是真正具有现代安全理念的企业。”
持续管理改进和技术创新形成合力,成为公司创造优良运行业绩的保证。2008年秦山核电有限公司在中核集团公司综合指标排名第二、压水堆排名第一。
新的起点
从何小剑的办公室窗口向外看去,不远处是一片巨大的工地,大型机械的轰鸣声不时传来。就在十几天前,2号机组的安全壳穹顶吊装工程刚刚完成。这是秦山核电站的扩建项目方家山工程的两座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它们也是我国国产化率最高的核电工程,两台机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从30千瓦万到10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实现着中国核电工业自主发展核电的重大跨越。
方家山工程采用国际上比较成熟先进的二代改进型技术,它将发挥核电清洁安全的优势,推动实现能源可持续增长。何小剑告诉记者,方家山核电工程将充分吸收国内外成熟先进的核电设计、制造技术和良好的运行经验,通过实施包括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半速机、先进燃料组件等在内的多项重大技术改进,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和电站的可利用率。根据计划,该工程两台机组将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投入商业运行。届时,秦山核电基地将有9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630万千瓦。
20年弹指一挥间,秦山核电站又站上了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