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6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工业向领先升级 新兴产业向高端发展
大连自主创新实现老工业基地战略转型
本报记者 李天斌 通讯员 王盛波

今年以来,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南端的辽宁省大连市,以自主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实现战略转型,亮点频现:

1月初,由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自主研发的和谐3型电力机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我国机车制造领域首次有整机产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4月下旬,瓦房店轴承集团荣获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理由是:围绕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配套自主研发,在高速重载铁路轴承、航空航天轴承、大型精密轴承等领域全面替代进口;

5月初,由大连光洋科技公司和大连机床集团等共同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轴联动高速龙门式加工中心系列产品开发顺利通过验收,填补了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多项技术空白……

与传统产业升级并行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到2010年,大连船舶制造能力达到1000万吨,风电核心部件总产值近百亿元,兆瓦级风电机组产能达到3500台(套),石油炼油加工能力超过3000万吨,软件业产值达到530亿元。

大连传统制造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动力何在?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支持是必要条件,但最根本的是培育自身的自主创新与自主增长能力。

(一)

地处沿海的大连,是一座以重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大连市市长李万才认为,在实施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大连的成功之处在于紧紧抓住了一个关键,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发展,都纳入到全球产业体系的链条中去谋篇布局。为此,大连首先是找准定位,选对方向,这就是:依托临海临港优势,立足装备制造、石化、造船、电子信息4大优势产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攻关,探索出一条产业绿色化、水平高端化的转型发展之路。大连市一些颇具规模的大型企业积极合并重组:先是大连起重集团与大连重工集团重组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接着,大连造船与大连新船合并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大连钢厂跨省合并抚顺特钢、北满特钢,成立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冰山集团引入国际合作伙伴,成为多元投资的新型企业……这种大刀阔斧的资源整合,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破解了影响发展的体制瓶颈。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投入引导资金,整合资源,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大连市推动传统产业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得意之笔。大连市市长助理、经信委主任刘岩告诉记者,“十一五”以来,大连累计投入产业技术创新补助资金2.55亿元,拉动企业研发投入30多亿元。截至2010年底,大连已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2户,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如今的大连主城区,已经很难看到居民区与生产区比邻而居的场景。这些年来,主城区先后又有近百家企业搬迁,按行业属性落户到不同的产业园区。2004年以来,大连市在沿黄海、渤海两岸,利用废弃的荒滩、盐碱地,规划开发建设了总面积为400平方公里的11个产业园区。产业向海边靠拢,工业向园区归聚,不仅为大连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空间,更通过集群效应为发展注入了活力,对地区经济带动力较强的世界一流企业和项目纷至沓来。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92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在大连投资,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90家。

(二)

2005年,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内重机行业中连续12年排名第一,但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集团董事长宋甲晶认为,企业大而不强,长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主因。他的思路是:通过自主创新,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此,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与美国罗宾斯、德国克虏伯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风电、核电设备、隧道掘进机/盾构机及传统主导产品。与此同时,企业近6年来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研开发,先后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研究院,拥有3个专项实验室和5个专业技术研究所,依靠自己的研发力量,开发了5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一批行业技术领先的新产品。目前,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产品由最初的以零部件为主转变为整机批量化出口,进而承揽海外工程总承包。

老工业基地的成功转型,使大连在调整升级中形成的装备制造、石化、造船、电子信息等4大产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仅2010年工业增加值就达到1544亿元,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0%,其中,前3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在国内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

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扭住不放,对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连市更是尽全力助其发展,成为领先的“抢跑”者。

海洋工程既与造船核心技术相关,又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高技术产业。目前,全市多家企业在此领域发力,合力打造大连的海工品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从全面修理改造起步,逐步发展海洋工程。2008年8月18日,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首个海洋工程建造基地举行仪式,建成交工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水深最深的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42”。

与此同步发展的还有众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去年以来,位于大连北部的花园口经济区不断传出喜讯,先后有4个在国内填补空白的新材料项目在此落地,新材料产业在花园口区迅速集聚。目前,全区累计开工项目176个,投资总额600多亿元,其中新材料、高技术项目占80%以上。

生物医药领域,大连现有各类生物企业约300家,聚集在开发区、双D港、高新园区3个重点医药园区,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医药出口基地;信息通信产业方面,移动数字终端、蓝光DVD、广播电视网络设备发展势头强劲。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连的软件产业几乎一片空白。2003年,中央提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市委、市政府把产业调整的突破口锁定在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上。

在景色秀美的旅顺南路,绵延30多公里、规划控制面积133平方公里的中国最大软件产业带上,密布着世界一流水平的产业园区,聚集着大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全球领先的前10大软件巨头,有一多半已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40多家世界软件跨国巨头,在这里设立了软件研发和服务中心。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率高达40%以上,其中,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了20多倍;软件企业超过900家,从业人员由过去3000多人增长到逾10万人。2010年,大连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35亿元,同比增长33.75%。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