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6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障百姓“菜篮子”调查篇⑤ 陕西
社区“小菜店” 调节“大市场”
——陕西省创新思路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本报记者 夏先清 张 毅

一位低保户给宝鸡市政府写信说:“直销店的每种蔬菜价格都比市场低近1元,我们一家五口每天买菜至少节省六七块钱,一个月下来就相当于给我们多发了一个人的低保金!”

这位低保户所说的直销店,正是在陕西省宝鸡市快速发展的“农社对接蔬菜直销店”,直销店里的蔬菜由蔬菜种植基地直接供应到城市社区,省去了中间环节,既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也让市民得了实惠,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小的直供“菜店”起到了稳定整个市场价格的重要作用。在西安,采取同样模式,由农民合作社直供的“蔬菜早市”也深受市民欢迎。

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陕西省创新思路,狠抓市场终端建设,让一批批快速发展的社区“小菜店”、“小菜市”,成为大市场的有效调节器。

在5月24日召开的西安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西安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并通过鼓励农超对接、建立成本价格监测体系等形式缓解淡旺季菜价非正常波动,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基地建设“菜园子”。

来自陕西省农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陕西省蔬菜面积已达到670万亩,总产1384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6%、7.4%。而2002年陕西省蔬菜面积仅为395万亩,9年间增长了275万亩。

如今,行走在三秦大地,从陕北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再到秦巴腹地,以蔬菜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不仅规模壮观,而且价稳质优,产销两旺。蔬菜生产基地与城市终端市场的直通对接机制,不仅有力地保障了菜农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蔬菜种植业的结构调整。

效益引领

设施蔬菜保增收

在陕西,新建的日光温室大棚每亩纯收入依然保持在1.7万元至2.5万元之间,平均每亩纯收入2万元;塑料大棚每亩纯收入7000元至1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8000元。

设施蔬菜平均收入是露地蔬菜的3至7倍。在陕西,许多菜农一年多就收回了建棚投资。在发展设施蔬菜的基础上,不少农家搞起了设施菌类或时令水果生产。陕西千阳县文家坡乡曹家塬村发展的设施双孢菇生产,每亩实现销售收入达12万元。设施蔬菜的高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

设施蔬菜面积不断增大、种菜农家多季增收现象在陕西已经非常普遍,冬季种西红柿、黄瓜和西葫芦,春夏季种辣椒、苦瓜,秋季的叶类蔬菜等,不但实现了农家的高效益,还体现了耕地高度集约化利用,相比产出至少节省一倍的耕地。

过去是政府动员农户种蔬菜,如今变成了农家“我要种菜”。在陕西,申请造棚、主动扩棚的农户日益增多。陕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任富平说,如今看设施蔬菜,不必再到山东寿光,陕西处处都在学习、追赶寿光。

产销互动

蔬菜早市便民利农

在陕西西安,蔬菜早市悄然来到了市民家门口。5月20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小南门顺城巷蔬菜早市了解蔬菜销售情况,来自周边蔬菜基地的大白菜、青菜、胡萝卜、芹菜等蔬菜的价格普遍较低,每公斤都在1元钱以下。

在顺城巷的东口,记者看到路边立着一个醒目的标志牌,上面写着早市的名称、摊位数、开放时间、管理人员姓名以及监督电话。往里走,就看到一辆辆大小、式样相同的三轮车整齐地摆在路两边,车的旁边撑着红色遮阳伞,车上立着醒目的“放心蔬菜早市”标牌,码放着新鲜的蔬菜或豆制品,售卖人员身着深红的围裙和帽子,吆喝声不绝于耳。

蔬菜早市采取“超市+街市”的经营模式,即在提供超市化的经营环境与配套设施的同时,保持市场主顾之间可以讨价还价、自主收费的售卖方式。自去年7月第一批蔬菜早市开办以来,如今在西安市区蔬菜早市已有20家。

这些蔬菜早市的经营者大多来自西安周边的“菜园子”。周至县终南镇三湾村的郝淑霞不仅是顺城巷蔬菜早市的经营者,还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蔬菜经纪人,家里种着4亩菜地。“我们的菜比超市便宜得多,菠菜超市卖两块多钱一公斤,这儿还不到一块。我们是薄利多销,天不亮拉来,不到九点就卖完了。”郝淑霞每天都从三湾村菜农那里收购蔬菜,然后赶早拉到顺城巷蔬菜早市卖。三湾村蔬菜合作社理事长李庭堂把这种直销模式叫做“农社对接”,即农民合作社直接与居民社区蔬菜早市对接。

李庭堂告诉记者,以周至县终南镇三湾村为中心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是西安蔬菜主产区之一,该产区主要以拱棚和露地生产季节性时令蔬菜为主,温室大棚较少。现在,当地上市品种有菠菜、青菜、油麦菜、蒜苗、萝卜、大葱、白菜、莲菜等,加上库存的秋季豆、蒜薹、土豆等,共有20多个蔬菜品种。“合作社尝试的这种‘农社对接’模式,不但减少了蔬菜的流通环节,降低了蔬菜的销售成本,也保证了蔬菜质量,能让城市居民买到既便宜又放心的蔬菜。”李庭堂说。

在三湾村,当地菜农依靠经验,总结出了一年三料、多茬套种的生产模式。“一料收入低了,下一料就能补上,这个品种的价差点,另外品种的价可能就会好点,甚至这一整年菜价都不好,下一年就会好点,算下来,收入基本稳定。”李庭堂说,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加入合作社的菜农们不愁种、不愁卖。

“直通与对接”让蔬菜的种植模式也发生巨大变化。之前的露地蔬菜产量低、种类少,现在大力发展的设施蔬菜不仅产量高,种类也丰富。特别是反季节蔬菜,弥补了西安缺少越冬菜、早春菜的不足。

一年蔬菜需求近200万吨,一年蔬菜总产量240多万吨。西安市的蔬菜供应及价格虽有起伏,但相对稳定,完全能够满足市民的需求。西安市商贸局局长蒿芒喜用三个“有保障”总结西安蔬菜的产销格局:一是本地蔬菜生产规模有保障;二是应对特殊情况的调拨渠道和机制有保障;三是城市为保障民生、便民利农提供的卖场空间和管理机制有保障。

短链直供

农社对接稳市场

位于陕西宝鸡市渭滨区东风路的石油社区的农社对接蔬菜直销店每天早上门口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市民争相购买“爱心菜”。“西葫芦一斤四毛钱,比其他农贸市场的价格要便宜六毛钱,这些本地菜既新鲜又便宜,我要多买一些回去!”正在排队的石油社区居民卢玉英大妈笑了。

在陕西省宝鸡市,当地市民把这种农村蔬菜种植基地与城市社区零距离对接的“蔬菜直销店”亲切地称为“爱心菜店”。在这些50-100多平方米的小菜场,每天都洋溢着市民和菜农们满意的笑容。

去年下半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宝鸡同全国各地一样蔬菜价格持续上涨。宝鸡市委书记唐俊昌闻讯后立即到菜市场走访调研,宝鸡市蔬菜种植面积有80万亩,年产蔬菜110万吨,有100多家蔬菜合作社,只要方法对路,完全可以保障菜价稳定。经过一番思索,一个减少中间环节,由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直接进社区给居民卖菜的“农社对接”直销模式形成了。

去年12月4日,宝鸡市第一家“农社对接蔬菜直销店”在渭滨区百合花城社区开业了。其他地方每公斤1.6元的白菜在这里只卖0.6元,新鲜的蘑菇、乳瓜等每公斤要比大市场上便宜2块钱。从此,“爱心菜店”的称呼在老百姓中不胫而走,传遍全市。22个“农社对接蔬菜直销店”在宝鸡市人口密集的社区全面铺开。

宝鸡市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刘宗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蔬菜从田间地头经一级批发进入市区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再从这里进入二级批发,二级批发商再分销给超市或零售,一共要经过5道程序,而这5道关中,每一关加价至少在8%—25%之间。以白菜为例,菜贩子每公斤0.48元从菜农手里批发出来,通过5道程序到达市民手中时,白菜价已经到了每公斤2.16元,翻了近5倍。作为第一批参与农社对接的蔬果合作社,如今,刘宗平的绿丰源蔬菜品牌已经抢占了市区8个蔬菜直销店,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刘宗平还在市区建起了专门的配送中心并计划增加社区直销点,目前绿丰源合作社每天调配的蔬菜品种超过50种,直接带动的农村蔬菜合作社达到5个。“农社对接模式对合作社会员有两大好处,一是资金结算零周期,现金流有保障;二是与市场需求信息零距离,便于及时调整供菜品种结构。”

“农社对接蔬菜直销店”在宝鸡各大社区相继出现,不仅保障了菜农和市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有力地稳定了市场价格。”宝鸡市农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社区对接蔬菜直销点的铺开,市内各大市场蔬菜价格也随之相应回落!“有几个大超市已经主动前来接触,希望借鉴这种直销模式,降低蔬菜进店门槛。”

以小菜店牵动主渠道,是宝鸡市“农社对接”最具特色的市场调控效应。而这种多赢效果则得益于地方政府部门尊重市场规律的科学调控和关注保障民生的责任感。为扎实推进“农社对接”,宝鸡市不仅拿出专项资金为每个社区蔬菜直销点配备公益岗位、补贴房租、扶持基地建设,而且还建立了环卫、物价、交警、城管等多部门联动的共建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悉心呵护这一受到各方欢迎的特别渠道。

蔬菜生产基地与城市终端市场的直通对接机制,不仅有力地保障了菜农和市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蔬菜种植业的结构调整。

上图 西安市莲湖区小南门顺城巷蔬菜早市上,销售人员正在整理蔬菜,来自周边蔬菜基地的大白菜等每公斤都在1元钱以下。

中图 在宝鸡市渭滨区东风路石油社区的农社对接蔬菜直销店,人们买到物美价廉的放心菜后步出店门。

下图 被老百姓称为“爱心菜店”的“农社对接蔬菜直销店”已有22家,在宝鸡市人口密集的社区全面铺开。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