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培育高科技企业的“摇篮”
本报记者 杨阳腾

上世纪90年代,深圳确立了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目标。由于本地科研力量薄弱,深圳谋划通过吸引著名大学,以名校研究院作为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同时培养高水平人才。1996年,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联手创建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的方向就是产学研结合,面向特区需要和市场需要,将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岩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院在工作方法、工作重点、运行模式等方面形成了支撑、投资和扩展3大体系,对处于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前端的科技项目、中端的创业企业和后端的成功企业都能提供针对性的辅助,逐步发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10多年来,研究院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00多家,目前在孵企业360家;2010年在孵企业总销售额超过260亿元,其中自主创新产品销售额213亿元,比重达82%;创办和投资高科技企业180多家,目前控股及参股企业150家。拓邦电子、安泰科技、飞乐音响、和而泰、达实智能、数码视讯、海兰信、力合高科等一大批上市公司都是在研究院这个“摇篮”里培养、成长起来。

刘岩表示,目前研究院已从单个企业的孵化发展到“把珍珠串成项链”,开始孵化整个产业链,已有数字电视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高清数字生活产业链、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产业链四条产业链进入孵化。其中在数字电视产业链上,研究院进行了从芯片、前端系统、终端系统到应急指挥特种应用的产业链孵化,并参加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制定,组建广东和深圳数字电视重点实验室,参加组建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广东省数字电视产学研战略联盟,参与几十家电视台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技术支持。

为什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能成为优秀的孵化器?刘岩告诉记者,创新是推动研究院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研究院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发展的理念和运作模式。

研究院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走向市场的理念,深圳明确财政支持为期3年,3年后经济上完全独立,依靠自身的实力竞争发展。此外,研究院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研发和引进人才,促使科研团队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完善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加速孵化,推动产业化进程。

据介绍,研究院先后投入超过4亿元进行研发和人才引进,组建了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光机电与先进制造研究所、生物医药及先进材料研究所、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以清华大学教育及人才资源为后盾,研究院聚集研发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近6000人,其中包括200多名教授、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和海归学者。这里还建成了深圳最大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院还计划5年内引进30位国际领军人才、30个一流创业团队和项目。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冯冠平是科研专家,多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研究院也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申请专利近200项,近100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67%以上是发明专利,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广东省科研院所前列。研究院还组织实施了数字电视与多媒体、石英晶体力敏传感器、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超级电容等1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产出价值100多亿元。

目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实现了与企业、政府三方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院的成功运作模式被总结为“四不像模式”,即: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功能不同;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

“四不像模式”探索出了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新路子,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把研究院由过去那种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论文变成体现为知识产权,使得研究院成为吸引科研团队的一个有高度凝聚力的平台。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