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津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在安徽蚌埠全线铺通。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山东枣庄至安徽蚌埠先导段上,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飙出486.1公里时速,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史上的最高纪录。
一百年前,津浦铁路开通,蚌埠由一个淮河岸边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百年后,蚌埠再一次因高铁站上了发展的“高速路口”……
高铁时代来临,蚌埠,必将用风驰电掣的高铁速度把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演绎得风生水起。面向未来,蚌埠发展前景广阔。
迈入加速崛起新阶段
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千里淮河穿城而过。这里起于交通、兴于商贸,发展繁荣与铁路建设息息相关,被形象地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
津浦铁路的汽笛拉响了蚌埠的发展之音。“从昔日古渡渔村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说没有交通就没有蚌埠的发展。”蚌埠铁路党校教研室主任张敬楠感叹,“蚌埠人对铁路有着特殊的情结。”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安徽省老工业基地,蚌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安徽第一乃至全国第一,目前已拥有机械、化工、纺织、轻工、重工、电子、医药、建材等34个行业4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众多,市辖三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大县。基础完备的工业、方兴未艾的农业、繁荣兴旺的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综合经济框架。
近年来,蚌埠市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开拓转型升级之路,创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日渐成长壮大,光伏、生物、新材料、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加速发展,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正日益焕发出时代风采。
历史上的蚌埠,区位优势显著。蚌埠居于皖北、淮河中游、京沪和淮南铁路交汇点,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如今的蚌埠,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蚌埠高铁站作为京沪高铁与京福高铁联结点,是安徽省内规模最大、辐射最广的高铁枢纽,也是未来全国最重要的高速铁路交通枢纽之一。
京沪高铁、合蚌客运专线、京福高铁等将相继建成,蚌埠的铁路客运将实现“公交化”。蚌埠市招商局局长任生说,“高铁强化了蚌埠的交通枢纽优势,提升了人流交换速度,同时也让蚌埠具备了巨大的货运能力,对工业发展、吸引投资有重要意义。”据了解,高铁建成后,既有京沪铁路的单向年货运能力将提高到1.3亿吨以上。
高铁使蚌埠获得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产业分工加速推进,高铁为蚌埠发挥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新一轮产业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蚌埠不仅享有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政策和比照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被列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辖三县还享受全省支持皖北加快发展政策。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等,蚌埠正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转型发展路正宽
今年春节前,蚌埠市民周相会、周翠萍一家四口欢天喜地地搬进了陶店新村。老周夫妻俩均为下岗职工,经济困难,以前一直在城郊农村租平房过日子。如今,他们拥有了一套50平方米的廉租房,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水、电、气到位,功能齐全。用老周夫妻俩的话说,自己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民生工程。
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这正是“十一五”期间蚌埠致力于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圆困难家庭的住房梦,蚌埠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据统计,2010年,蚌埠市实施17个廉租住房项目,总投资5.2亿元。通过两次扩大廉租房租金补贴保障面,全市共纳入廉租住房保障1.7万余户。
蚌埠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常林介绍说,“十一五”时期,蚌埠经济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00亿元到2010年的637亿元,平均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从不到40亿元到去年底达到10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均比五年前翻了一番以上。
作为老工业城市,蚌埠市更加注重推进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自2008年安徽省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蚌埠紧抓机遇,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已进入安徽省前三名,新增省级以上各类创新服务平台55个,较“十五”末增长150%。
“十一五”期间,蚌埠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实施了《3221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等。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7.5亿元、财政科技投入2.5亿元。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蓄势待发之势。“十一五”末,蚌埠已拥有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71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10%以上;分布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玻璃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高新技术产品94个,增长22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加值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4%,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工业强市的重要支点,涌现出普乐新能源、蚌埠华益导电膜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亮点。
蚌埠华益导电膜公司生产的透明导电膜材料ITO玻璃已经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公司的ITO生产线是由华益导电膜公司自主研发的,而同样的一条这样的生产线,从国外进口要花费8000万元。华益导电膜公司副总经理陈诚说,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ITO玻璃生产企业之一。
近年来,蚌埠市依托骨干企业着力推进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5家、创新服务平台20家。今年,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突破700亿元,光伏、生物、新材料等六大创新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60%。
蚌埠市市长周春雨介绍,蚌埠通过自主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结构,玻璃新材料、光伏、生物能源等产业近年来陆续兴起,较好实现了工业经济转型。“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主基调是升级提速,‘升级’意在转变方式,‘提速’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将科学把握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自主创新筑辉煌
当前,蚌埠正处在经济快速上升期和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蚌埠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随着区位、交通、产业、科教和人才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和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持续投入效应将不断释放。‘十二五’时期,蚌埠要在全面转型中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强市。”
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科技,关键是人才。蚌埠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第四十一研究所、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7所国家级研究院所,以及91个地方科研机构。蚌埠还拥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驻蚌高等院校,以及蚌埠学院(本科),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年输送毕业生2万多人、培养熟练工人2.3万人。“十二五”时期,蚌埠将构建皖北职业教育基地,巩固提升皖北高等教育中心地位。在继续加强产学研对接之外,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是蚌埠市“招商引智”的重点。
“十二五”时期将是蚌埠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蚌埠产业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陈常林介绍说,目前,蚌埠已经拥有了玻璃新材料、精细化工两个国家级的特色产业基地。今后蚌埠将继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光伏产业基地以及安徽省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到“十二五”末,蚌埠市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
通过五大战略的带动,蚌埠的综合实力将再上新台阶。预计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00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蚌埠将把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2011年蚌埠将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民生工程财政投入将首次突破20亿元,达23.6亿元,较上年增加5.3亿元,增长29%。
陈启涛表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惠及人民群众,“十二五”时期蚌埠将致力于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共同创造一个幸福蚌埠。
上图: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蚌埠市工业经济新亮点。图为蚌埠首座投入商业运营的光伏太阳能电站——锥子山光伏太阳能电站。
下图:蚌埠玻璃设计院安彩光伏玻璃项目顺利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