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奥地利于1971年建立外交关系,今年是中奥建交40周年。近10年来,双边贸易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0年底,在华的奥地利企业已经达到370多家,拥有630多个生产基地或者销售代表处。同时,奥地利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技术进口来源国之一。2011年5月初,为庆祝中奥两国建交40周年,奥地利总理法耶曼访华。作为此次访问的一项重要成果,两国达成一致,到2014年使两国贸易额再翻一番。在这些重要经贸成果的背后,以及奥中经贸关系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有一个熟悉的“身影”,这就是奥地利联邦商会。
1966年,中奥两国签署了《经贸合作协议》,由此拉开了中奥经贸不断发展的序幕。当年奥地利联邦商会就在北京设立了经贸代表处,奥地利经济界和企业界的目光开始聚焦中国的发展。1993年奥地利联邦商会在上海设立了经贸代表处,3年后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才正式建立。2000年前后,奥地利联邦商会又先后在广州设立经贸代表处,在成都、西安设立了地区办公室,2004年又在沈阳设立了地区办公室。迄今,奥地利联邦商会在华已经设立了四个经贸代表处、三个地区办公室。
奥地利联邦商会如此大步伐地开拓中国市场,与奥地利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服务是奥地利联邦商会的重要职能,企业走到哪里,商会的服务就应该覆盖到哪里。从中奥经贸关系建立以来,奥地利企业从最早的北京、上海、广东逐渐扩展到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25个省区市,特别是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批奥地利大型企业也开始走向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内陆省份。奥地利联邦商会亚澳事务部主管维尔纳·索姆韦伯表示,相信随着中国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条件的改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奥地利企业在那里落户。
曾于1993年到2001年被奥地利联邦商会派驻上海担任贸易代表的索姆韦伯至今对那7年中上海的变化和中奥经贸的迅速发展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意进军中国市场的奥地利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上海,希望选择将上海作为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因应所需,奥地利联邦商会迅速在上海建立了经贸代表处,而索姆韦伯就是代表处的创立者之一。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上海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各种外语语言类人才充足。那时的他通过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看到了日后上海的经济腾飞。当他2001年离开上海时,上海已经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在上海经贸代表处建立初期,奥地利钢联、福伊特、物流企业吉布达伟士等当时在上海的奥地利企业屈指可数。而2001年当他离开时,已经有超过80家奥地利企业落户上海。从1993年到2001年,在上海的奥地利企业以每年平均10家的速度不断增长。索姆韦伯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奥地利企业进军中国市场达到了第一次高峰,那时奥地利企业的落户地主要在南方的深圳和广州地区。而上世纪90年代初奥地利联邦商会在上海设立贸易代表处则掀起了奥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第二次高潮,落户地重点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他在上海的7年中,平均每个月要接待50多名奥地利商务人士,每年要接待的人数将近700人。
2010年,奥地利对华出口增长了近50%,为历史新高。奥地利从中国的进口贸易增长了13%,双边贸易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已经成为奥地利在欧盟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奥联邦商会认为,中奥经贸关系正处于最好时期。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原定在2014年以前对华出口额翻一番,达到外贸总额4%的目标可能会提前到2012年底就能实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绩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取得的,如果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双边贸易增长可能发展更快。目前,奥地利重要的传统海外市场需求已近饱和,而中国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奥联邦商会对中国市场更加看好。
在贸易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奥地利对华经贸交流的热情也越来越高。2011年6月份,奥地利联邦商会主席莱特尔计划将率领另一个奥地利经贸代表团访华,计划在一周时间内访问北京、天津、上海,将与相关部门洽谈多项合作项目,重点是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项目合作。同时,为了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奥地利联邦商会今年还将在中国和奥地利举行50多场商务和经贸交流活动。一方面,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奥地利投资,促进民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利用奥地利的区位优势,作为开拓中东欧市场和东南欧市场的“跳板”;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奥地利企业开发中国市场。在最新一份对奥地利企业的调查中,奥地利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评价很好,对进入和扩大中国市场依然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