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 看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
转型发展 富民强省
――浙江将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陈逸宁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5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有哪些新手笔?老百姓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日前公布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今后5年浙江发展的新蓝图,亮点频现。

扩内需成首要任务

根据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成为浙江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浙江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刘亭认为,“五个着力”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也就是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富民”和更高层次的“强省”,实现民生的持续改善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扩内需战略正是浙江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客观要求。”刘亭说,“通过居民收入增长提升消费能力,借此扩大国内需求,突破供求瓶颈,使过去‘增加投资——产能过剩’的发展模式不再重演。”

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关系,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也是浙江省历次五年规划中第一次将扩大内需作为一个单独章节予以强调。

为什么要对扩大内需给予如此重视?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王杰认为,浙江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使出口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导致了内需比重过低;其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消费不振,浙江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为此,浙江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掘内需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

未来5年,浙江省将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能源交通、城镇建设等领域倾斜,积极推进有效增加就业和消费的项目建设;将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将建立健全扩大内需体制机制,积极拓展“浙江制造”的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产业集群为特色、民营企业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浙江模式”,主要经济指标由改革开放前的全国第十二位跃升至第四位,步入沿海发达地区行列。

但是,浙江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产业结构,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因此,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一系列举措、载体和政策。

要优化产业结构,就要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浙江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低端路径依赖”。浙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新举措,其亮点主要有:

提出发展“10+2”的现代农业。在提升培育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力争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

发展14个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等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发展“11+1”的服务业重点行业,包括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近几年,浙江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超过了100多亿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数据表明,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按照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还将实现新的突破。

纲要提出,浙江要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是深化生态省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未来5年,浙江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循环经济将形成规模,尤其是重点加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同时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产品;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对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流域和重点水功能区启动水环境修复工程,积极开展土壤修复,重点加强污染耕地、污染产地以及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办法,建立省内森林代保机制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

有专家认为,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个新突破”之一,显示了浙江坚持科学发展的决心,是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分析,浙江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降低能耗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点。因此,纲要把节能减排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强调突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领域的节能。浙江一方面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

同时,纲要倡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在继续做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将节能减排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领域,以及社会和公众领域拓展,力争让低碳发展成为浙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社会变革的出发点和推动力。

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

“未来5年,浙江发展之路与其他省份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浙江背靠的这片蔚蓝海洋。”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景淼说。

他认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既是浙江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布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后浙江需要紧紧抓住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机遇、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以及维护海洋权益的安全机遇。

根据纲要,“十二五”期间,浙江将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布局,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等。具体来说,即今后浙江海域的港航业将囊括运输、储存、交易、金融和信息支撑等多种服务体系,力争成为影响国内外市场价格的集散地。

其中,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促进宁波、舟山区域统筹联动发展,加快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打造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成为重中之重,既拓展了发展空间,又突出了港航强省建设。

九大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结合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战略,涵盖了浙江省沿海7个设区市,也涉及到了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这“两翼”和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这“三圈”,是承载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

有专家分析,“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体系作为浙江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将成为引领浙江经济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同时,也将推动浙江沿海港口从传统的运输型港口向现代化的物流港、贸易港转型,顺应世界港口发展规律,与我国其他港口一起,占据全球航运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告诉记者,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2010年以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级相关部门、会同沿海各市政府加快推进体系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目前,宁波穿山疏港高速、跨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沿海高速、杭新景高速等一批项目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

郭剑彪说,到2015年末,浙江沿海港口将基本建成七大交易平台,搭建完成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主体框架并进行若干货种的试点交易,初步建成“联通南北沿海、联通长江沿线、联通西南内陆和联通世界海洋”的四大运输通道,形成海陆联动沿海港口综合集疏运网络,基本适应沿海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集疏运需要,大宗商品交易量超过5000万吨,实现交易额2020亿元,上缴利税100亿元。

蓝色浙江,东方大港,万涓成流,海纳百川……

“十二五”时期,勇往直前的浙江将面向大海,开始新的远航。

上图: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303元,已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图为浙江衢州市柯城区孙家村农民在为附近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赶制大红灯笼。 新华社记者

谭 进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