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大篷车”广受农民欢迎
李力
4月18日,在贵州省遵义县三岔镇红光村,县农林畜牧局技术员朱方宇(中)在帮助当地农民抢育辣椒苗。今年年初以来,低温给辣椒育苗造成了很大困难,遵义县发动农技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新华社记者 杨 楹摄

在河北省定兴县石桥村的一块绿油油的麦田边,几辆贴着红色“科技大篷车”字样的白色皮卡车停下来,几位农业专家下车走进了田间地头。

听说是城里的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来了,麦田里正在忙着浇水施肥的村民立即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请帮我看看地里的苗长得咋样?”

“怎么对付干热风对庄稼的影响?”

“用什么肥料抗旱效果好?”

这是近日农业部科教司指导的“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的场景。来自农业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的专家们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技术,提供服务,实现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帮助更多的农民成为科学种田的行家里手。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广才博士、永业科学院院长仝宝生、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郭进考研究员在麦田里,耐心细致地回答着农民的问题,得到答复的农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有农民说:“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现在弄懂了。”还有农民说:“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几次。”看来,“科技大篷车”下乡确实很受农民的欢迎。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农民看到了通过农业科技实现增收致富的鲜活例子,因此对新型农业科技知识充满了渴望。“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就是以“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为宗旨,以“科技大篷车”为行动载体,在春耕、夏收及秋冬种的每个农业生产关键时期,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将农业科普读物、先进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科技产品送到田间地头、农户身边,帮助农户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科技助农到田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只有通过推广应用,让农民认识掌握并且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产生效益,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没有这个环节,再高新的农业技术也不能产生实际效益。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在粮食连年增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科技推广过程中,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在最后环节进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还不够顺畅,农技推广到农田和农户仍然存在瓶颈制约。

在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科技“结果”之间,需要一个重要的“桥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这个体系存在农技推广投资不足、农技推广体制不完善、农技推广方式不灵活等问题。

为实现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对接,有关部委积极行动,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技部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学技术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行动,派出大批农技人员进村驻户、蹲点包村。农业科研院所积极行动,派出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共建示范田。一些农业企业也积极采取行动,踊跃参加“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把科技成果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杨雄年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产,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农业专家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分不开,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针对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有力地支撑了粮食生产。为确保今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在粮食产量“七连增”的高起点上继续增收,目前,农业部正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组织制订方案,将动员多方面的农业力量,包括各级农业部门、各地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这次“科技大篷车”农业专家田间行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科技大篷车”的影响面更宽、覆盖面更广,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收益,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一个好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