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质量监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大质量机制 形成大监管合力
——浙江省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周 琳 黄 平
杭州市质监局上城分局工作人员对河坊街辖区服装店进行质量检查。 本报记者 周 琳摄

编者按 “质量兴省”是在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下,以提高地方整体质量水平为突破口,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质量振兴活动。从2004年海南省首次提出实施“质量兴省”战略至今,全国已有21个省份开展了“质量兴省”活动。

当前,加强质量工作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扭转质量安全严峻形势、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质量兴省”活动的实施拓展了我国质量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效遏制了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是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抓手。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介绍各地推进“质量兴省”战略的做法与经验。

“三大战略”助推转型升级

“温州是反映浙江质量振兴运动的一面镜子。1993年,温州市就率先开展了‘质量立市’活动。”温州市副市长周少政介绍,该市正在组织质监局等部门贯彻落实全省关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方案》,以此为契机,建立部门间联合执法的协调机制。

与此同时,标准化战略正在钱塘江两岸如火如荼地展开。2010年11月17日,浙江省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义乌成立。浙江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罗江告诉记者,这标志着全省化妆品产业进入标准化时代。

“技术、品牌和标准是质量的关键,也是浙江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石。”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看来,温州、义乌的做法正是浙江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品牌战略和标准化人才战略的一部分,三大战略的实施必将助力“浙江制造”实现跨越。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20个;承担了59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浙江省质监局局长瞿素芬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共在73个块状产业推广实施联盟标准89个,实施企业数达到2600余家,其中采标的联盟标准为42个,进行技术改造461项。

“以工程建筑为例,到2010年底,浙江已颁布实施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75部,标准设计图集115册,备案的企业标准686部。”瞿素芬说,5年来,浙江省共有65项工程获得“鲁班奖”,87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创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企业生产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品牌,一种道德信念,一种无形资产。”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鲁冠球的话代表了许多浙江企业家对品牌的重视。目前,浙江工业企业已获得数千件名牌产品。其中高新技术产品767个,环保节能产品671个,国家级新产品316个,分别占总数的50.1%、43.8%和20.6%,高新技术产品占比首次突破50%。

“三大战略”的稳步推进换来全省质量工作的全面开花。2010年,浙江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80%,比2005年提高7.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质量指数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标率达到80.00%,比2005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48.80%,比2005年提高近18.8个百分点。

用制度培育出诚信和安全

最近,宁波市质监局局长裘炜国有点忙。“宁波市鄞州区草编制品行业质量诚信联盟”正式通过考核。“联盟”内12家企业销售量增加24.6%,销售总额增加14.7%,税收增加11%。于是,看到甜头的“联盟外”企业每天打数十个电话追着老裘要求加盟。

没有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就不会出现上述结果。目前全省以“信用浙江”征信系统为载体,正加快搭建全面反映各类型质量信用的信息平台,把全省企业都放上去“晒一晒”。

“但仅有诚信还不够。多年来,浙江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特色中小企业群,呈‘块状’分布在各区域,要管理好这‘块块’,要有技术支撑体系,更要靠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浙江省质监局宣传办主任陈林国介绍,以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质检中心为主要依托,浙江省质监系统在全省重要的块状经济和主导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一批检验检测平台。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全系统实验室面积近38.18万平方米,装备资产达到10.28亿元;拥有国家产品质检中心24家,其中A级国家质检中心2家;共有省级产品质检中心70家,多层次的检验检测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湖州市,依照《浙江省“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实施意见》,“湖州农村小客运质量安全整治标准规范”等文件相继发布。“湖州的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早已迈入法制化轨道。”湖州市质监局局长陈友明说。

在瑞安市,质监局局长吴功宜表示,目前该市已实行质量安全区域监管机制,并将质量安全列为市委、市政府对乡镇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放眼浙江,各地涉及检测、法规、奖惩等内容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目前,浙江省11个地市及部分县已设立政府质量奖,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国华说,浙江已颁布实施《建设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暂行办法》,强化建筑市场管理与工程现场管理“两场联动”,建立切实有效的招投标全过程监管机制。

目前,浙江省已形成由14部法规、211件部门规章以及100件地方性法规和96件地方政府规章组成的质量法规体系,为质量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建筑行业为例,目前该行业已有法律36部、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9件、建设部规章109件、省政府规章31件,初步形成法律制度框架。

从产品质量到生态质量

从狭义的产品质量观,到大质量观,浙江省把质量管理工作拓展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生活品质是建设质量强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吕祖善说,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实体质量无不与生活品质密切相关,是必须抓好的重点。

近日,舟山市的沈女士就切身感受到了上述密切关系。在产生“万足金”质量纠纷时,她第一时间想到了舟山市质监局设立的“12365”投诉电话,质监工作人员成功对纠纷进行调解,为沈女士挽回巨额损失。

事实上,小到柴米油盐,大到房屋工程,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实体质量的重要性不容否认,维系其安全更是任务艰巨。浙江省质监局副局长杨烨告诉记者,近3年来,浙江食品、农产品、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等涉及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持续稳定,基本保持在90%以上。全省没有发生重、特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据抽样调查,全省已有60%以上的乡镇政府建立了质量安全目标责任制。

走进诸暨市,该市质监局局长范晓明告诉记者,该局正把推进“6+2”作为质量强市工作的重点,即在袜业、珍珠等6大工业主导产业,以及现代农业、服务业两方面开展工作,使各个产业都有资源、机制作质量保障。通过开展“质量强业、质量强镇、质量强企”活动,力争5年内使诸暨95%以上重点企业达到“质量强业”标准。

在台州市,日前首家特种设备协管员巡防队“葭止街道特种设备协管员巡防队”正式成立。由区监察人员、检验机构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巡防队将对特种设备严格把关。

“我们的步伐还不仅停留于上述实体质量。”杨烨介绍,“十一五”期间,浙江生态环境质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总体环境质量稳中趋好。2010年,32个省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的占93.8%。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地表水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达到74.3%,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省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县、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5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138个全国优美乡镇和648个省级生态乡镇。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以质取胜、转型发展的美丽浙江。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