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管齐下促转变 全面推进科学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本报记者 冉瑞成整理

◎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建设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处理中心、内陆金融高地和西部商贸物流中心

◎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形成特大城市带城镇群、城镇群带广大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 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招商引资;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境投资与利用国际资源、掌握先进技术的良性循环

◎ 大力改善民生——投入3000多亿元,集中办好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一批民生实事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全市经济总量5年翻了一番,2010年增速跃居中西部第一。人均GDP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开局之年,重庆将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统筹城乡中促转变,在扩大开放中促转变,在改革创新中促转变,在改善民生中促转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方式的主攻方向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务之急。重庆已经并将继续利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以惠普、宏碁为龙头的“2+6+200”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打造产能1亿台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以此为契机,重庆将配齐终端、通信、电子商务三大板块,建设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处理中心。重庆还将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优化布局大型商务集聚区。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着力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主城,联动6个大城市、20余个中等城市和一批中心镇,重庆将形成特大城市带城镇群、城镇群带广大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围绕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提速建设空港、航运港、信息港、铁路枢纽和高速公路枢纽等“三港两枢纽”。推动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建设,把重庆建设成为和谐安康、环境友好、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重庆将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要素市场“五个一体化”,做好统筹城乡这篇大文章。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林下经济、水产经济发展,推动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3年增收万元以上。同时,重庆还将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充分流动,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内陆地区最大短板在开放,根本出路也在开放

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重庆将加快构筑内陆开放高地。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跨境投资与利用国际资源、掌握先进技术的良性循环,力争境外投资超过60亿美元。推动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一般贸易一体化发展,争取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双轨制”住房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理应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此,重庆市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双轨制”住房体系,稳妥推进房产税试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就业创业,协调发展城乡教育等五方面的政策措施。

近几年,重庆坚持财政一般预算70%用于区县和基层、50%以上用于民生,不仅解决了大量突出的民生问题,而且激活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2010年6月,重庆已通过市委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民生工作,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3000多亿元,集中办好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一批民生实事。今年,重庆将开工建设公租房1350万平方米,实现50万人租住;发展微型企业3万户,带动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4%的法定比例;创建30所区县三甲医院,实现所有乡镇医院“一镇一院”、所有街道“一社区一中心”,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设500个交巡警平台,校警制度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 (本报记者 冉瑞成整理)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