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紧紧扣住主线 推进结构调整
本报记者 刘 溟 吴佳佳 亢 舒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何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还具体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这为大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教授徐涛说出了代表委员们共同的心声。

“三驾马车”均衡发力

今年1月份,我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继续保持了增长态势,当月实现销售额253.6亿元,同比增长123%;产品销量达到1048.9万台,同比增长80%,首次跨上单月销售千万台的台阶。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着力点,采取了诸如家电下乡等多项政策措施,对于拉动消费需求、促进从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共同拉动转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国应继续突出扩大消费的重要战略地位,积极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努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道宏说。

“抓住了国家大力扩大内需的机遇,我们传统出口加工型企业发展已经摆脱了单一的模式。”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说,“在国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早调整、主动调整为我们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经济结构调整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张道宏委员建议,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只有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性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陈德展认为,还应着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完善分销体系,为扩大消费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三个产业协同带动

“抚顺变了!”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抚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凌斌高兴地对记者说。“十一五”时期,抚顺确立了由资源型城市向资源深加工型城市转变的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抚顺市还依托石化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水平规划建设石化新城,加快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如何破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市长高宏志说,考虑到能大量拉动就业、具备低碳经济特征以及自身的条件,衡水市决定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衡水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京九、石德铁路,石黄高速、大广高速等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使衡水成为东出西联、南下北上的节点城市。他表示,“今后,衡水市将建设一批包括物流集散、区域配送、保税仓储、加工增值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性物流基地,大力增强第三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拉动作用。”

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陕西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十一五’时期国家对陕西的科技投入力度非常大,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被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我们应该更好地抓住机遇,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陕西在科教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支持企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张道宏委员在谈到应如何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时,举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例子。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认为,应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林嘉騋委员说,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能够为东部地区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

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区域之间的协调,同样包括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

“近年来,邢台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市长刘大群介绍说,2010年,全市通过“一卡通”向133万户农民发放各类补贴资金共计8.7亿元;落实支农资金4.6亿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水利设施改造等项目,特别是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地区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他进而强调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城市和农村共同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统筹解决,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