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十五”、“十一五”这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五金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行业年总产值达8000亿元人民币,年出口额575亿美元,许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但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我们无论是产品档次、研发设计能力、设备工艺水平,还是自主品牌与流通渠道建设方面都有明显差距,尤其是多年来很多企业采取的低成本、低附加值、高消耗、“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充分显露出其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五金行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根据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环境,我们在《中国五金制品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五金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将大力推进行业实施“五大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密集型向劳动集约和技术密集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低成本低价格向高附加值高利润率转变,由贴牌为主向创立自主品牌转变,由此入手,推动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上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对五金行业属性的认识。长期以来,五金行业曾给人以“小五金”的认识: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等等。因而行业内始终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档产品过剩、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以量取胜”的痼疾,导致国内高端市场长期被外国品牌产品占据,本土企业只得在中低端市场打拼,即使出口国际市场也大多靠贴牌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生存的窘境。
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首先必须从行业属性上彻底改变旧观念和认识:即五金产业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是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五金业,应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劳动集约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观念。因此,现代五金企业发展,必须要引入“精密制造”的新观念,倡导优质优价的新理念。其次是要把产品做优做精,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重视和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和议价能力,改变依赖贴牌出口的被动局面;要加大国内市场开发和渠道建设力度,最大程度地满足扩大内需的新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做到国内国际市场并重并举和平衡发展;要努力改变中国五金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所处的低端地位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低价低质形象,从而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坚定不移地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集约化发展道路。高标准就是要提升五金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标准一定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否则我们的产品就很难达到国际市场要求,就要落后于竞争对手,就会缺乏话语权,就会丧失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坚持标准的先进性原则,把行业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高质量就是要进一步提高五金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目前五金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必须从材料、设备、工艺以及提高员工素质入手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注重细节,做到精益求精。需要强调的是,五金产品多是进入千家万户的,高质量的要求,不仅要保证产品性能和使用效果,同时也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安全、健康、绿色、低碳、节能和环保的需求。高效率就是要不断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五金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低是我们的一大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们对发达国家同行的深入了解,发现虽然他们的工资成本高于我们,但由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我们数倍,因此仍保持了强于我们的竞争力。况且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和“招工难”的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成为企业的普遍诉求和一大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五金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并且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改善优化工艺流程、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实现减员增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企业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取得实效,我国五金行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将大有希望。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是五金行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切实为推进行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推动我国五金从生产大国到强国目标迈进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