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玉米秸秆变“黄金”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蒋增科

“该给大棚里喷水了,室外气温接近14摄氏度!”60岁的郭连井在提醒儿子郭向伟的同时,拿起温度计和湿度计轻轻钻进蘑菇大棚。

“今年挣了不少钱,价格好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找到了用玉米秸秆作原料,掌握了技术,成本低多了,商户和酒店都来我这儿拉蘑菇!”郭连井一边忙乎,一边介绍道。

阳光下,郭连井的70亩蘑菇大棚熠熠生辉,规模初显。也正是这70亩蘑菇大棚,“吃”掉了3000多吨玉米秸秆。

咸阳市是农业大市,每年秸秆产量巨大,城郊的秸秆利用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研究证明,4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吨粮食,要让它在餐桌上发挥作用!”市农机管理中心主任李兴文一直关心秸秆在“菜篮子”方面的效应。

当秦都区钓台办东江渡村群众利用玉米秸秆发展大棚蘑菇种植成功后,市、区农机管理部门给予极大支持,对玉米秸秆的采收、运输、粉碎等机械积极补贴。

“种植蘑菇原来用的材料1吨1800元至2600元,用玉米秸秆1吨不超过300元。”郭向伟和妻子一直吃住在大棚地里,他说,“蘑菇长得好,产量高,味道鲜美,真正的绿色、环保,来的都是回头客!”

提起春节前的收入,郭向伟始终不愿透露,只是乐呵呵地说,“没想到,玉米秸秆变成了‘黄金’!”

对此,一同到蘑菇大棚做客的李兴文认为,这给秸秆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较大的平台。

“种植蘑菇劳动强度大,装袋、封口、喷雾、加热、降温、采摘,忙个不停,有没有相关机械可替代?”郭向伟的妻子张婷不失时机地向李兴文问这问那……

“现在用玉米秸秆只种植一茬平菇,下一茬打算种鸡腿菇,对玉米秸秆进行二次利用!”说话间,郭向伟的手机响了起来,赶天黑前,他要采好新年第三批蘑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