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起点上谱新篇
——访陕西省省长赵正永
本报记者 张 毅
陕西省省长 赵正永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经济增速连续5年保持14%以上,经济实力在全国位次不断前移,城乡居民收入和民生投入大幅增加……

岁末年初,从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传来的一系列喜人的讯息,令三秦大地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同时,也让刚刚当选的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感慨良多。他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陕西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扎实推进,得益于全省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经过“十一五”的不懈努力,陕西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记者:“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打基础”向“谋突破”的战略转进,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步伐更加坚实。请您简要介绍一下陕西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亮点和特点,并结合省情分析一下发展理念方面的变化。

赵正永:“十一五”是极不平凡的5年,陕西省在遭遇汶川大地震、陕南洪灾重大灾害,经受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大多提前两年或一年实现,许多数据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陕西历史最高水平。

一是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我们在制定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提出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当时还有人担心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结果我们提前两年实现了,并连续跨越几个千亿元台阶,去年达到10021亿元,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了三位;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以上,去年超过1800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21位前移到18位;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长期困扰陕西经济发展的交通短板正成为竞争的新优势。过去5年,陕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仅2010年就完成了8500亿元,是“十五”总额的1.28倍。5年新增高速公路2158公里,通车里程3458公里,位居西部前列。新改建成农村公路11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新建铁路260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客运量突破1800万人次。陕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曾经制约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的有利条件。另外,水利、电力、市政等领域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的大项目,保障发展的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三是民生得到很大改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过去5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是“十五”的3.5倍,其中去年达1720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7.6%。我们创造性地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以工程化的措施、项目化的手段,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解决民生问题。基本实现了养老和医疗制度全覆盖及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并率先在全国进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并开始实施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5年来,陕西省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221%、600%、99%、156%和129%,近百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开始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20万人,325万人实现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了翻番,特别可喜的是城乡收入比出现了重要转折,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出现转折,由4.11:1下降到3.82:1,二是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拉大的局面开始缩小。这些变化说明,我们近些年采取的措施开始从根本上发挥作用。

四是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这方面有两个里程碑意义的变化。一是地面绿度的变化。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通过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5年造林绿化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植被覆盖度达到71.10%。二是节能减排指标的变化。这方面我们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谋发展,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不断推进“两型社会”建设。5年来淘汰小火电155万千瓦、落后产能5596万吨标准煤,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94个、垃圾处理场90个。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42吨下降到1.13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这些数据说明,经济总量从“十五”3674亿元的发展到过万亿元,我们能耗和排放方面的指标并不是同步增长,而是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陕西这样经济快速增长、能源化工产业又占主导地位的省份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记者:过去5年,陕西在民生建设方面亮点不少,有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与经济发展快速跃升的强劲态势相比,陕西的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水平尚未完全同步。请简要介绍陕西在“十二五”期间的富民思路和在民生工程建设方面的重点、难点和重大政策制度安排。

赵正永:民生问题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定要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更好地顺应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教育、医疗等“优先发展”、“基础作用”的民生工程作为建设的重点,下最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民生工作与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使全省人民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生活得更有尊严。

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低则恰恰是我们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来,虽然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加,但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7.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5%。“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把实施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民生建设的首要工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农村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群众的补助标准,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特殊群体的收入问题,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其次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民生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各项民生事业的落实。我们提出,今后5年财政增收的80%以上要用于民生。在2011年的支出预算中,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将达到296.58亿元,同比增长42.7%,力争用两年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制度全覆盖,并建立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以及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今年财政将安排30亿元,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用5年时间解决254万户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大幅度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今年增加教育支出24.8亿元,比上年提高48.2%。我们还将通过税收返还的办法解决纺织、食品等行业职工收入过低的问题。

此外还要提高民生资金的整体效能。就是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整合各有关部门和地市有关民生的资金,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确保民生工程的落实。

记者:陕西是能源资源大省,“十一五”以来,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化工产业是重要的拉动力之一。但地下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约束性指标日渐严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请问,未来陕西如何处理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与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赵正永:近五年能源化工产业对拉动陕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增长了91.6%,去年增加值已占到规模以上工业近一半,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类产业和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不断加大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要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原则,处理好现有经济结构和新增产业项目的关系,突破水耗、能耗和环境容量承载有限等制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一是巩固能源化工、先进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坚持高效清洁利用和深度转化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示范基地。下一步我们将下大力气优化能源产业结构,重点是推动资源深度转化,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实施神华陶氏等一批重大转化项目,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煤化工产业。世界上单体最大的煤化工项目——神华陶氏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已经条件成熟。同时,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形成与传统能源互相补充、协调发展的能源产业新格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严格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力度,力争到2015年30万吨以下小煤矿减少80%以上,电力行业关停全部小火电机组,焦炭淘汰1亿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汽车、输配电、数控机床、煤炭石油冶金重型装备,努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促进装备制造业向系统集成和先进制造业转变,同时支持有色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

二是积极扶持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特别要发挥优势,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上率先突破,形成以西安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太阳能电池及硅片加工产业集群为龙头,商洛、咸阳、渭南等产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基本布局。力争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以上。

三是加快推进纺织、食品、钢铁、有色、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重点抓好100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技改项目,特别要以西安纺织城搬迁改造为示范,振兴纺织产业,争取国内先进水平技术装备的比重达到80%,服装生产比例提高到25%。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西安列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加快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金融商务区、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若干服务业聚集区,将陕西打造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物流中心,力争服务业占全省经济总量达到42%。

通过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双重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上迈上一个大台阶。

记者: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陕西正式跻身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中,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规划的重点和亮点,请问,未来5年,陕西将如何推进这两项工作?

赵正永: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重点在做大规模、提升内涵、扩大开放三个方面。在做大规模上,我们摒弃了“摊大饼”的城市规模扩张之路,以西咸新区建设为突破口和引领区,按照“核心区+组团”的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新区形成了“一河三带十组团”的空间结构,通过统筹规划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城市轻轨,发展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把各个组团有机连接在一起,并把西安咸阳两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在提升内涵上,在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建设等方面都确定了目标,建立了战略框架,通过构建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布局;策划建设以唐城复兴、汉长安城和秦都城大遗址保护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利用引汉济渭等工程构建城市循环水体,恢复一批经典历史人文景观;实施渭河全流域综合治理,把渭河打造成城市中心绿带,营造大水大绿的生态环境。在扩大开放上,我们将加快实现与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的直航,开通地区通航点2个,国际通航15个国家26个城市。把西安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任务,搞好科技资源统筹改革,激活科技资源的潜在能量,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西部强省尤为重要。我们提出,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信息共享、财税、金融、土地和激励措施等方面研究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紧密结合、互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省科技资源中心,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省内装备、技术等科技要素开放流动共享。二是以项目为纽带整合科技资源,筛选并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具有较强全局带动力的重大科技专项。三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从今年起,省级科技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重大项目产业化,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要确保销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研发。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各种形式的研发平台,支持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利用政策资金支持,鼓励研发成果快速孵化为科技企业。四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军民融合“双百”工程,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优先供地、减免税费等措施,引导军工企业与地方建立股份制的民品企业、参与地方国有企业改制或合作,开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民品。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地方单位参与军工企业改制和军品研发生产的各项政策。五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流动站建设,组织实施好“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特别要积极引进各方面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