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地制宜 科学抗旱
本报记者 刘存瑞

农谚说,“顶凌不耙地,如同蒸馍跑了气”。2月8日下午,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席村农民张俊亭正在麦田里用铁齿耙耙地,他对记者说:“顶凌耙地可有效地保蓄土壤,控制返浆水从地面蒸发。现在应每隔7天至10天耙地一次,到播种时再耙地3次至4次,这样可保好墒情。”据介绍,带齿耙麦好处很多,一方面可弥补麦田因干旱形成的裂缝,另一方面可耙松表土,耙破板结,控制下层水分蒸发,保好墒情,还可以耙去麦苗枯黄干叶和田间杂物,提高地温,促进小麦早返青。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10月中旬以来,山西大部分地区已连续120天未能形成有效降雨,全省受旱面积已达2380万亩,其中冬小麦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62%。

记者在席村看到,由于持续干旱,麦田干土层普遍达到了10厘米左右,部分旋播麦田达到12厘米甚至更高。春节期间,农民抓住气温回升有利时机,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各种条件,力争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据运城市农业局介绍,目前,大部分受旱麦区农民已经领到了每亩10元的浇水保苗补助资金。水利部门还在每个村配备了一名农技人员,指导农民因时、因苗科学浇水。记者看到,席村的农民正在想方设法引水浇地,有水浇条件但无喷灌设施的在用移动式软管进行浇灌,扩大浇灌面积。有水源但无浇灌设施的正在进行沟渠整修,搞好自流灌溉,还有的农户购买小型抽水机抽水浇灌。喷灌、管灌、自流灌一起上,因地制宜浇水保麦。张俊亭告诉记者,引水浇麦还要保证浇后地面不积水,以防结冰冻苗。在浇水的同时还要抓好追肥,凡浇灌的麦田地皮发白后,要趁墒追施尿素,只有水肥并进才能促早发创高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