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银行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州村镇银行试点显现多重效果
赵晓强

2009年以来,温州银监分局按照浙江银监局关于“加快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有力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遵循“服务三农、商业可持续、积极试点与高标准严要求相结合、严格监管与有序推进相结合、当地政府积极支持”的试点原则,不断探索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积极、稳妥、快速、有序地推进辖内村镇银行的改革试点工作。村镇银行对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激活当地金融市场以及引导民间资金有序流动显现出积极效果。

截至2010年5月,温州已设立3家村镇银行,截至12月末,3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9.93亿元,比年初增加15.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45亿元,比年初增加19.69亿元;不良贷款为0;资本金总额5.48亿元,其中,主发起金融机构出资2.02亿元,引入民营资本3.46亿元;实现利润2403万元,村镇银行显现多重效果。

市场定位准确,充分发挥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错位竞争和增强“支农支小”服务的作用。根据温州经济结构及金融需求的特点,温州村镇银行坚持“支农、支小、支散”的市场定位,金融服务面向“三农”,面向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服务无法辐射的企业和个人群体。由于市场定位明确,2010年9月末,3家村镇银行户均贷款在70万元左右,均低于当地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指标,覆盖了一部分传统银行视野之外的客户;涉农贷款134715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0%,信贷结构较为合理。如浙江乐清联合村镇银行结合当地民营资本成为农村主导产业的实际,为改善对非传统农民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采用“1+N”产业链贷款的创新模式,为一批给大集团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加工的农村小企业客户提供贷款,既有效盘活大集团企业的现金流,又有效解决一批生产稳定,但缺少抵押物的农村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

“鲶鱼效应”初显,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强化了试点地区金融服务的竞争氛围,当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调整发展策略,改革激励机制、改造管理流程、创新服务品种、简便服务手续,较好地促进了试点地区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共同提高,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初步体现。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开渠引水”作用明显。温州市已开业和年内即将开业的村镇银行,其主发起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异地城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通过向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拆出资金等方式,让资金从城市反哺农村,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瓶颈问题。

引导民资有序流动的作用逐渐增强。由于村镇银行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因此,试点以来,一直受到民间资本的极大关注,并成为温州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的首选途径。温州银监分局因势利导,引导优秀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改革试点,并较大限度地提高民营企业投资入股比例,已开业的3家村镇银行引入民间资本达3.46亿元,占总股本金的63%。民间资本的投入,变资金“体外循环”为资金“体内循环”,使村镇银行改革试点成为政府部门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村镇银行“挤占”了部分民间借贷市场,对“体外循环”的民资及民间借款人行为习惯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同。2009年以来,温州市先后将村镇银行改革试点工作列入“温州市民营经济配套工程”、“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等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同时,民资的参与也使村镇银行更具活力,使村镇银行的整体市场认同度进一步提高。

实践证明,村镇银行的设立及发展已得到了农村市场、小企业群体、政府部门的认可,因此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试点范围显得尤为迫切。温州银监分局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试点范围,进一步提高村镇银行覆盖面,他们计划2011年在温州辖内增设5家村镇银行,届时温州市将有8家村镇银行。温州银监分局进一步引导村镇银行改革创新,建立由监管部门牵头的村镇银行交流平台,为村镇银行之间互相借鉴成功经验提供平台;引导村镇银行积极创新,依照“产品特色化、员工本土化、网点社区化、考核市场化”的原则,全面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