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与展望 ·区域规划全面实施①
八百里皖江春潮涌动
本报记者 白海星 文 晶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带动下,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引擎效应更趋明显。 郑成功摄

核心提示 􀳁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一年过去,八百里皖江春潮涌动,示范区建设正朝着“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进。

􀳁 品牌价值引发抢滩效应

纷飞的雪花挡不住产业转移项目“抢滩”皖江热土的劲潮。

1月20日,荣事达三洋智能家电、美的新增年产1500万台冰箱压缩机等69个项目在纷飞的瑞雪中于合肥举行集中开工仪式。这是合肥市“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批承接产业转移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额超318亿元。

这正印证了安徽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荣华的话,“示范区建设一周年品牌价值开始显现,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达到了起好步、开好局的预期目标”。

据介绍,2010年1至11月,示范区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占安徽全省的73.5%和76.3%。刘荣华介绍说,长三角地区作为安徽引进资金主要来源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10年前11个月,长三角地区企业来皖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147.8亿元,占全省千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57.7%。

刘荣华说,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带动下,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潜力和动力,引擎效应更趋明显。2010年前11个月,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82.3亿元,增长23.9%;财政收入1171.9亿元,增长28.1%。

而高水平建设的皖江城市带最大的亮点——江北产业集中区和江南产业集中区还在为科学有序的产业转移积蓄更大的能量。

有关人士介绍,江北产业集中区位于巢湖市和县境内,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起步区位于最南端的沈巷镇,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江北产业集中区去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开建几个月来,该区已引进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将主要承接拓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八大产业。

江南产业集中区于2010年11月27日正式拉开建设序幕。这个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位于池州梅陇镇的区域,将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区、世界旅游度假目的地和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借助示范区的品牌效应,江南产业集中区已经吸引来投资60亿元的贵航特种钢项目、投资40亿元的池州高新区台州产业园项目、投资15亿元的上海西恩新材料项目等一批优良项目。

􀳁 政策给力保证效应持续

八百里皖江沿岸,无疑是安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发展战略大都从这里着力,从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到东向发展战略,再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地区都是政策受惠最多的区域。但这一次,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无疑是历次之最。

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外专局、中国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先后与安徽省签署17项合作共建协议,出台或即将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环保部与该省合作共建协议也将于近期签署。

实施示范区规划,长三角地区的支持力度也是空前的。这个规划是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重要举措,示范区规划中也对长三角地区参与和支持建设提出了要求。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对实施这个规划,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目前,合肥、马鞍山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长三角10个重点合作专题安徽省已全部参加,并且共同推进产业转移已经列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重要议题,同时增设“产业转移组”,明确由安徽省牵头。2010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马鞍山举行,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在会上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努力构建泛长三角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

积极构建多层面、宽领域、强支撑的政策体系框架,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密度出台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意见》,制定了示范区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省有关部门自觉服务示范区建设大局,研究出台13个专项政策措施。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条针对性措施,旨在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示范区各市县也从本地实际出发,相继出台了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意见。

正如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示范区建设一周年之际所总结的:“一年来,示范区不仅在承接产业上硕果累累,更是健全完善了组织体系、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在空间布局、载体建设上取得突破,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预期目标。”

􀳁 科学示范激活后发优势

在皖江城市带采访,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听到最多的一个说法是:“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时代真过去了,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肯定不要,不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不要,小打小闹没有规模效益的项目不要……

“我们正紧紧围绕‘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科学示范上加强探索。”安徽省皖江办的同志如是介绍。

为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示范区科学编制战略性主导产业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和承接重点,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8月10日,安徽省编制的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指导目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这是目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的惟一一份地方性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其中,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八大类产业100多项产业被列为示范区发展重点。

在科学承接思想指导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坚持在实践中探索,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新模式。

一是坚持高端承接。倡导招商选资,做到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严禁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转入。建立健全开发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将工业集中度、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容积率、节能降耗等导向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开发园区科学承接。

二是坚持创新承接。利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创新平台,加快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大力促进产业承接和自主创新相融合,以创新吸引转移。比如奇瑞汽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创新技术溢出效应,吸引了一大批配套关联企业。

三是坚持联动承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互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滁州、宣城与江苏、上海等开展园区合作共建,成效明显。

四是坚持集群承接。适应大规模、集群式转移新趋势,积极推进产业链整体转移,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合肥市以建设千亿元平板显示基地和家电基地为目标,吸引京东方、乐凯胶片、彩虹蓝光、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不断扩大投资规模,配套企业加速跟进。芜湖市引进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产业化项目,也产生了集聚效应,有望建成国内重要的LED光电产业基地。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