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潜彤 张允强
□核心提示□
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主要包括工业发展、城市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三个方面。
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位于辽宁中部,地理位置接近,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0.8%。总人口2359万,占全省55.6%。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值则占全省近三分之二、占东北地区近三分之一。沈阳经济区规划目标提出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一核”即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五带”即打造从沈阳外延辐射的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等五条城际连接带;“十大重点产业集群”中沈阳有3个。
“十一五”期间,辽宁经济发展有两个“脚印”值得铭记:2007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万亿元;2010年,由辽宁省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城市组成的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
两次跨越,带给辽宁的喜悦不仅是“速度”。辽宁省社科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说,发展看GDP数据,更要看结构数据、民生数据,沈阳经济区整体进步的内涵更在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就业民生的改善。
纵览沈阳经济区整体跃迁,不妨从核心地带——沈阳放大看去。
一体化使城市互融“零距离”
1月17日,记者来到沈阳、抚顺交界处,看到的是风风火火的建设场面。这里崛起的沈抚新城已经将两座大城市变得密不可分。
在抚顺那一边,沈抚新城新建农民安置楼62万平方米,有8866户村民喜迁新居;累计安置失地农民实名制就业5280人。抚顺利民社区66岁居民刘宝成说:“新城发展快,我们农民受益最大。土坯房换成了大楼房,3个种地的孩子就近上了班,我和老伴还领到了养老金。”
在沈阳这一边,沈抚新城计划投资300亿至5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沈阳浑南新区丰乐社区居民赵斌今年就要搬进沈抚新城的新家了,而且参加培训后他将在新城内找一份工作。赵斌家6口人,宅基地708平方米,通过动迁已经换了两套新房,每套150平方米,一家人也开始享受城市医疗保险。
沈抚新城是沈阳经济区中最早起步建设的城际连接带。这里最早开通城际公交、城际铁路,沈抚率先步入半小时经济圈;入驻沈抚新城的企业自主使用“024”电话区号、自主冠名“沈阳”或“抚顺”;如果说交通、通讯将城市距离拉近的话,公积金贷款“同城化”、教育资源共享、统一就业市场、协同招商引资、共打一张旅游牌等举措,则把两地市民同城的“感觉”拉近。沈抚同城化以沈抚两地的市场一体化为基础,通过两个城市间“一个蓝图规划”、“一个平台建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2010年10月,沈阳开始扩三环路、建四环路、规划五环路。规划中的地铁延长线和城际轻轨“无缝对接”,沈阳市在“一圈圈”放射交通网的同时,周边其他7城市也在加速与沈阳的互动融合。新城、新市镇崛起如雨后春笋。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的37个新城、新市镇,目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多亿元。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促进了农村人口向新城、新市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为新型工业化创造市场需求,为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提供有效渠道。
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走向创造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说,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沈阳经济区的特色和重心在新型工业化,它承担起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带动产业升级,为全国创造新经验、作出新示范的重任。
目光再次聚焦在“核心”。老工业基地沈阳市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引人注目。
重点装备“两化融合”看沈阳。最近一年来,全国装备制造业最密集的沈阳市铁西区通过实施搬迁改造、债权回购、债务重组,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由520户减至50户,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成功转型;装备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位列全国前三;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涌现一批销售额超百亿元的企业和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远大集团、沈鼓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充分吸纳信息技术,提高装备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企业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浑南新区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示范区,该区依托嵌入式软件产业优势,已建成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沈阳基地。以信息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已经超越了传统装备制造业成功的模式,专注于技术,该公司员工80%从事研发,20%负责销售,硬件生产环节均外包给沈阳经济区内周边配套装备制造企业。
辽宁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高新型工业化产业丰厚度的重要依托,沈阳市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突破。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整体驱动科技创新的引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沈阳2010年引进51个海外研发团队,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85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0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9倍和4.2倍。鞍山市从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及大型装备仪器资源入手,搭建了装备制造业数字化创新服务平台。本溪市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引进了高等院校,构建中国药都大学城的核心主体和药业基地的科技教育中心,实现了中国药都产学研的新结合。铁岭市专用车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等10余家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建立研发中心,为辽宁专用车生产企业提供科技支撑。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沈阳经济区切实感受到“两化融合”的强劲动力,各市纷纷组织实施数控机床、IC装备、机器人、光伏装备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动“辽宁制造”走向“辽宁创造”。
区域合作愈加增进百姓福祉
以沈阳经济区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为蓝本,辽宁省全面着手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和社会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完善社会保障卡功能,今年底力争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卡全省“一卡通”。
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小普介绍,2010年沈阳经济区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果显著。经济区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制定了《沈阳经济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实行了“一元化”户口管理,鼓励各类人才来沈落户,统一集体户口管理标准,统一购房落户标准,放宽“三投靠”落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城市间正在努力打破户籍壁垒。
区域经济振兴给百姓带来的实惠显而易见。拿沈阳来说,2010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5000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沈阳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万元和1万元大关,分别达到20540元和10005元,增长11.2%和14.3%。沈阳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4.67万户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获得住房保障,389个弃管住宅区全面改造,贫困人口减少3.7万人,21.3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居民出行步入“地铁时代”,继地铁1号线通车运营后,2号线今年底也将投入试运营。随着“十二运”比赛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有序展开,沈阳市城市面貌、生态环境建设均有很大改观。
再看周边城市:鞍山市“四城一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回迁居民房屋面积达348万平方米;抚顺市的沈抚新城和本溪市的沈溪新城城市路网、二次变电、污水处理、净水厂、垃圾处理、供暖供气等一批基础设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阜新市沈彰新城按照建设世界第三代生态城市典范的目标,加速推进家居产业、体育文化城和园林宜居城建设;辽阳市新城、新市镇建设已腾迁土地10.3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49亿元;铁岭新城已正式运转,22平方公里区域基础设施全部建成。
让改革成果惠及百姓。沈阳经济区各市在新城、新市镇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民众利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各地均制定了详细的保障制度,从提供安置住宅、宅基地现金补偿,到提供就业岗位,培训引导就业,提供社会保障,全方位地保障了农民利益,使其真正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达到了农民、投资者、政府三方满意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