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谈金融改革发展
本报记者 王信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十一五”时期的5年,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我国金融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回顾过去,如何评价总结金融宏观调控所取得的新经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哪些新成效?未来5年,人民银行将如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周小川:“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较快、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局面,人民银行针对不同时期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把握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既有效保持了币值稳定,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

一是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人民银行及时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0个百分点,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对信贷总量的调控,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2008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及时将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人民银行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贷款平稳可持续增长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先后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二是及时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2005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稳步推进证券公司重组工作。反思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提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各国也更加重视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强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较好效果。

三是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2007年7月,人民银行牵头成立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协调机制,搭建了跨境资金流动联合监管平台。2008年以来,会同有关部门着力研究解决金融领域重大问题,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与相关监管部门协调,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工作进程,推动建立健全以存款保险、证券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为主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启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工作,强化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评估。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主要有哪些表现?

周小川:“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改革,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为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同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

一是金融机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成功上市。国家开发银行已由政策性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方案基本完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前期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积极配合财政部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促进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改革平稳进行。通过改革,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日益完善,经营管理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大为改观,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改善。首先,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资产质量不断改善。其次,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涉农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支农资金来源。再次,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截至2010年8月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34家,其中开业271家(村镇银行233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0家),各项贷款余额411.3亿元。各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167家,贷款余额1438.04亿元。

三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历史性一步。2010年6月,在2005年汇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核心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逐步扩大,进出口企业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逐步提高。

四是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十一五”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立健全市场利率体系。2007年,上海银行间市场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并逐步确立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地位。2008年10月以来,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定价空间进一步扩大。

记者:“十二五”期间,人民银行将怎样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周小川: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他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二是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确立达标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硬约束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就是约束程度不够。三是要有实现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既包括银行,也包括客户等市场竞争者。四是要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五是尽量避免银行产品的过分交叉补贴。六是大力加强客户的教育,让客户了解企业的定价权,具有自我选择、自我保护的权利。同时,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中央银行征信系统也需不断完善。七是建立健全自律性竞争秩序。八是进一步确立市场定价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的能力。

记者:未来5年,人民银行将怎样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周小川:宏观调控的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仅仅靠中国自身的经验还不够,因此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更要关注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况。中国跟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有非常大的关联性,特别是在2010年,看看“金砖四国”,看看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其物价运动的规律跟我们就有相似之处,甚至有些国家面临的形势还要严峻一些,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需要加以研究。总之,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必须把国情意识和世界视野相结合,既要学习借鉴国外金融业的经验做法,又要结合国情特点,以我为主、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