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从集中于产业链下游开始向产业链上游迈进。伴随着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的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显著,将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企业联盟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同时向创新型产业转变,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到以自有标准、自主知识产权、自创品牌为标志的发展模式上来。
2010年12月29日,中兴通讯、华为等企业的5项创新技术入选年度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累计达到111.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到76.6万件。
“这表明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如此表示。
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突破,只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此推动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从集中于产业链下游开始向产业链上游迈进。数据显示,到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超过6.5万亿元,规模跃居全国工业之首,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软件业又实现历史性突破,收入超过万亿元。
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将发挥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电子信息业也将迎来众多发展机遇。
占据产业战略制高点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近年来,各国纷纷推出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提出了“智慧地球”等理念,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电子等新型信息技术发展;日本的信息战略重点关注教育、医疗和政府服务领域;韩国出台IT战略;英国提出数字英国计划……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信息业仍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指出,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与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尚未完全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要进一步认清产业发展趋势,必须把握产业发展重点,立足长远、超前布局,以期获得持续稳定的较快增长。
伴随着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的集成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显著。信息技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群的协同发展,比如,以集成电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带来了通讯产业的革命,并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
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作为产业发展新的引领,IT技术产业逐步走向服务化。例如云计算将是未来产业服务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在重构产业链体系方面,服务的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以苹果公司为例,其成功创建基于苹果的个人产业链,通过销售IPAD终端,占总收入30%以上。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各大IT企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纷纷通过并购重组战略性资源,开拓新兴市场,实施产业多样化发展,从而提升行业地位和自身竞争力。
此外,绿色IT也成为产业发展未来的重点。比如,日本提出无所不在的绿色ICT;韩国在绿色国家战略中提出加大研发投入,以实现低碳工作环境;欧盟制定出各种利用ICT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构架。企业也在积极设计和改进绿色的IT技术,IBM宣布其绿色创新工程进入第二阶段;惠普持续研究动态智能散热等各层面的技术;英特尔新增加了绿色IT的投资等。
创新仍是重中之重
除了做大信息产业外,如何做强则是“十二五”时期的一个关键任务。尽管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产业依旧大而不强。
“自主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然选择,没有技术的独立,就没有产业的独立。”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董云庭表示,要坚持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企业联盟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向创新型产业转变,要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到以自有标准、自主知识产权、自创品牌为标志的发展模式上来。
董云庭认为,在自主创新中,必须集中有限资源突破技术瓶颈:要以科技重大专项为着力点,突破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重大装备、关键仪器的技术瓶颈;要集中有限资源,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有较强自主创新实力的企业,争取用3年到5年时间,在核心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重点支持企业联盟,推进标准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
记者从刚刚闭幕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获悉,工信部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成为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工信部将组织实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关键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跃升计划,加速计算机、网络设备及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继续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发展提升软件业,支持互联网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研发与产业化,并发展应用电子产业,开展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研发推广。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该淘汰的要下决心淘汰,该减速的要下决心减速,在调整过程中,适当牺牲一下速度和规模是必要的。”董云庭强调。
两化融合走向深度
在安徽叉车集团重装研究所,记者看到,设计工程师已全部在三维设计平台上设计最新型号的叉车。“以前,在二维图纸上设计,不直观耗时又长;现在引入三维设计平台,直接在电脑上设计叉车模型,大大提高了效率。”工程师们高兴地介绍说。
在合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09年3月,合肥成为安徽省两化融合试验市。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企业、产品和生产过程不同层面融合,信息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2009年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281.98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已实现产值350亿元以上。到2009年底,该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238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软件产业已认定并通过年审的企业共250余家,形成了一批业内知名的软件企业。
这只是两化融合推动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例子。奚国华表示,今后,工信部将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围绕工业转型升级,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集成作用,全面改造提升制造业;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的深化应用,加快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加快政务、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推进民族优秀文化作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无疑,“十二五”期间,随着两化融合走向深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