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助推经济跨越发展
——“十一五”时期郑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郝许峰 毛学港 杨向华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科技创新作为郑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战略,予以强力推进,有力地促进了郑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以来,郑州市相继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城市,国家“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在连续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基础上,进入了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行列,并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目前,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郑州市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成为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成就篇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10年,郑州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7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63家,超10亿元的12家,超100亿元的1家,高新技术企业224家,占全省的44%。全市91%的高新技术企业和93%的高新技术产品,集中分布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制药等4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和一定规模的发展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产业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郑州市先后与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十一五”以来,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62项。专利申请量28000余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8%。“十五”末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9.1%提高到55%。

创新体系建设初具成效。编制并启动实施了《郑州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进一步增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产业集聚区渐成规模。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有力地促进了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郑州高新区经河南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30家,占郑州市的58%。通过实施“一区多园”加强各类特色园区建设,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支柱产业,成为拉动省、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以现代工业为主、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全面导入CIS战略,成为河南省郑州市外商投资的集中区、出口创汇的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行区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有效载体。

此外,在郑州市各县(市)区形成了若干具有显著区域特色与集聚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是形成了在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等比较集中的高温耐火材料产业集群;二是形成了以荥阳市、上街区工业大型阀门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基地;三是形成了以新郑市为中心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四是形成了以上街区、巩义市为中心的铝工业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另外,位于郑汴产业带上的中牟县正在形成郑州市的汽车电子生产加工基地。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实施农业技术创新计划和农村信息化科技富民工程,初步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推动了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郑州市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创新示范工程、科技惠民工程,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对民生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路篇

战略牵引:郑州市委、市政府2006年初推出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3年行动计划,实施了8大工程,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首当其冲。2009年初,启动了跨越式发展新3年行动计划,推出了10大工程,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又被列为“重中之重”,这标志着科技自主创新已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主战略。自此,自主创新工作进入了新的全面发展阶段。

政策扶持:郑州市委、市政府2006年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出台《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8年出台《关于创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机制的意见》;2009年召开科技自主创新暨重奖科技功臣大会,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郑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等。

平台支撑:郑州市政府投入各类科技经费2亿多元,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研发中心。5年间,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3个,重点实验室17个,企业技术中心343个,工程研究中心158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12个。

服务配套:郑州市科技局构建了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科技企业孵化等10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80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实施了21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0家。年技术交易成交额由“十五”末的15亿元增加至“十一五”末的43亿元。

措施篇

在落实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方面,郑州市主要以四个创建活动为动力,以四个专项计划为抓手,以四个科技工程为载体。

四个创建:2009年,郑州市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进入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行列,在连续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基础上,进入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行列。2010年,被列入国家“十城千辆”试点城市。同时,与公安部门联手合作,成为全国21个首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之一。

四个计划:一是集中创新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引导项目单位投入研发经费12亿元。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精选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300家,分类扶持,打造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骨干队伍和发展先锋企业。三是培育创新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创新团队65个,培养创新领军人才62名,支持创新项目经费8300万元。四是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示范园区计划,现已获得科技部认定。

四个工程:一是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在2006年至2008年的第一个3年行动计划中,列入创新工程的29家企业的48个项目,3年完成投资额44.2亿元,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20亿元。在2009年至2011年新3年行动计划中,创新工程的62家企业68个项目,3年完成投资额98亿元,达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300多亿元。二是农村信息化工程。按照机顶盒+电视+ADSL+农村科技信息数据库的工作模式,采取公司+政府+农户新型合作机制,在全国开创了依靠信息化手段使农村、农民致富的新路径,受到各级领导的赞誉。三是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培育试点示范企业50余家,支持开发项目62项,支持成果转化74项,初步建成集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于一体的“双零楼”,开通了节能减排科技服务平台。四是科普书屋工程。承接“十五”时期“科技三进入工程”(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的实施成效,着重在创新企业、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社区等创新和科普工作重要节点,构建科普书屋和科技活动室。目前,已建成各类科普书屋159个,配备各类图书37万册。

(郝许峰 毛学港 杨向华)

图1: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图2:河南汉威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图3:郑州旭飞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9亿元的一期G5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

图4: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LT900型轮胎式提梁机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建设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