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正值隆冬,但在“5·12”特大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却感受到浓浓的春意。青城山麓,一个个灾后重建安置点布局精巧,勾勒出一幅幅新农村的美好图画;岷江两岸,一片片蔬菜基地生机盎然,展现着都江堰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面貌;都江堰、青城山两大景区早已恢复往日的风貌,游人如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都江堰市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果。截至2010年底,总投资398亿元的1031个项目,累计竣工951个,累计完成投资359.7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0.4%。灾区规划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灾后重建迈入提升发展能力的新阶段,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民生是重建的根本
在都江堰市翠月湖镇清江村五组水磨坊安置点,林荫小道串起一座座布局精致的小楼。在这里,健身器材、光纤水电、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在一栋颇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小楼前,村民熊泽全告诉记者,地震一年后他就搬进了现在的新居。“我做梦也没想到地震后只一年时间就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我们这个大院的128户居民,也都一同住上了新房子!”熊泽全带记者参观时兴奋地说。
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中心城区一半以上的房屋不能使用,山区、沿山区95%以上房屋毁损,城乡居民住房受损24.35万户。
民生是重建的根本,都江堰市从重建初始就一直把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市在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城镇体系等重建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城乡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在农村住房重建中,都江堰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容性、共享性”原则,规划了205个农村新型社区,完成了6万余户农村住房重建。在城镇住房重建中,通过政府主导建设、居民自建、货币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推进,260万平方米政府主导建设的城市安居房竣工,143个点位的城镇居民自建房加快建设,2010年12月,通过六批次电脑摇号分房,全市18058户选择安居房的群众全部分到永久性安居房,城镇选择置换安居房的受灾群众也陆续搬离板房住进新居。
基础设施重建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5月12日,地震两周年之际,都江堰基础设施重建的标志性项目——成灌快铁主线竣工通车,从此,都江堰跨入“快铁经济”时代。随着沙西线、彭青线、聚青线等一批骨干道路相继建成,都江堰“五纵五横一轨”的骨架道路体系基本形成。城市20万吨自来水厂等市政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域覆盖的水、电、气、路、讯、光纤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公共设施实现根本性改变。在公共设施重建中,按三级甲等硬件设施修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重建即将全面竣工,51所重建学校已于2009年9月1日全部投入使用,26所乡镇卫生院、155个村级卫生服务站重建全面完成。在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学,副校长胡勇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教学设备就是和成都城区最好的学校相比也是最先进的。”
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灾后重建不是“原地起立”,而是要“发展起跳”。都江堰借助灾后重建的机会,通过与对口援建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动现代产业体系跨越式发展。
都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卓方毅既为地震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而惋惜,又为重建带来的巨变而欣慰。这家坐落于都江堰经济开发区的客车和商用车车桥和差减总成生产企业,通过两年多的重建改造,现代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不是“原地起立”,而是要“发展起跳”。借助灾后重建的机会,都江堰通过与对口援建城市上海的交流合作,并加大对外招商引资,推动了以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跨越式发展。
地处都江堰工程灌区,都江堰市农业传统优势明显。地震之后,为加快农业产业恢复,提升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长期受益,由上海援建投入5亿元集中打造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惠及全市40%以上的农业人口,同步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位于都江堰崇义镇的示范基地,记者看到,500亩种苗生产基地里,各种时令蔬菜、花卉苗木或红或绿,鲜艳欲滴。来自对口支援市上海的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年四季,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品种,我们就会及时培育什么品种,经过基地培育的品种,深受各大超市的欢迎。
为推动一、三产业互动,都江堰投入6.3亿元,建成紫坪铺镇九鼎坪乡村客栈、青城山镇“美丽家园”等一批高品质的乡村酒店。翠月湖镇五桂村东桂苑乡村酒店老板钟成兵告诉记者,2010年7月,他将重建的新房改造成乡村酒店,并带动周边30多户重建户拿出多余的40多间住房组成乡村连锁酒店,依靠地处都江堰和青城山两大景区之间的优势,开业半年里,已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算下来,平均每间客房一年的纯收入在15000元左右。”钟成兵说。
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是都江堰的支柱产业,也是地震中损失最重的产业。为此,他们通过推进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等措施,加快建设都江堰市的国际旅游品牌。经过一年努力,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比震前的2007年分别增长15.8%和28%;2010年,都江堰旅游业进一步迅猛发展,接待游客人次达1156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7%和21.82%。目前,除个别景区正加紧重建之外,全市各景点已全面对外开放。
以低碳经济为导向,都江堰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LED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化项目正加快推进。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都江堰市正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向集约型经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