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央于2010年上半年就“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展开专题调研发现,收入分配问题虽然源于经济层面,但牵涉社会各方面问题,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等各领域共同发力、综合施政。调研组认为,要通过深化国企、户籍、就业三大体制改革,为构建长久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奠定基础;要通过大力调整财政、税收、社保三大宏观政策,充分发挥再分配对利益格局的重大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十二五”期间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日前主办了主题为“收入分配与民生”的首届民生论坛。与会专家认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确立约束性指标改善民生
“民生得到持续大幅度改善,是30年来国家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首届民生论坛上发言时说。他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卓越成就,最重要的无疑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减贫效果最显著的国家。
基于国家发展已经奠定的物质基础,基于民生问题的现状,郑功成表示,“十二五”期间应当追求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确保民生全面得到改善。为此,他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相应的民生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将基尼系数、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等因素量化,设立居民收入增长的约束性指标,并将其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改变偏重GDP的现象。
他表示,首先,要明确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增长指标,让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让劳动报酬与企业收入增长同步;其次,要明确基尼系数控制指标,在“十二五”期间要切实扭转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并在现实条件下使贫富差距获得一定程度的缩小;再者,还要确保用于民生福利的公共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还要在社会保障覆盖面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就业率、失业率与就业质量指标,环境指数等方面确立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指标。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在首届民生论坛上表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完善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方式。当前养老保险不能全覆盖、各地医疗保障的水平差异大等问题阻碍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丁元竹表示,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财力不一样,各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促进标准制定和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与完善,通过标准制定确保均等的技术和要求,通过建设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通过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更加合理。
他表示,“十二五”时期应该把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一方面是要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的配置,真正让群众受益,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
继续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谈到“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在首届民生论坛上表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业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收入较快增加结构趋于合理,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田小宝建议,一,坚持就业优先,继续推行和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制定“十二五”就业专项规划;全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措施;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助困难群体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培训质量;推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二,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基本收入,调控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完善社会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新农保试点,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工作;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四,和谐劳动关系,形成依法行权和三方协商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加大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