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贵阳市花溪区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之路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田 晓

素有“高原明珠”美誉的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声名远扬,蜚声海内外。2009年12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包括十里河滩在内的贵阳市花溪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这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距中心市区仅12公里,33万花溪人是如何保护这片土地,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呢?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坚守责任

保护“两江”之源生态屏障

记者走进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看到,清澈的花溪河水亲吻着沿岸柳堤,成群的鱼儿在河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前来垂钓的贵阳市民络绎不绝。

花溪区地处长江、珠江水系分水岭,花溪河则是贵阳市母亲河南明河的上游,对于贵阳市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50多年来,沿岸33万各族群众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为贵阳市连续6年被评为“中外避暑名城名山口碑金榜”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两江”之源生态屏障天更蓝、水更清。

“一溪绕古寨,河滩水共源;群山环村庄,松梅竹同林。”在花溪区与小河区交界处的上水村入寨大门口这副对联格外醒目,记者看到一位农民正在打捞河中的水草。

“如果我们上游的人把河水搞污染了,那么下游的人就不能用了。”这位农民指着碧绿的河水告诉记者说。

20世纪80年代,花溪风景名胜区被贵州省批准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花溪区委、区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1988年,花溪区建成贵州省首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及配套截污管网,城区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截流处理,该工程当年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

随后,花溪区抓住贵阳市实施“南明河3年变清工程”的机遇,筹措资金3.3亿元,建成花溪课米田污水处理厂;花溪十里河滩、养牛及洛平片区截污管网等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了花溪城区及风景中心区截污管网全覆盖。

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中,花溪区生态林业建设共完成退耕还林10余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3万余亩,义务植树2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1.53%。累计实施松柏山水库、青岩河、陈亮河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00余平方公里,河岸绿化整治7.2公里,有效地保护了花溪河水环境质量。

“保护好花溪河的生态环境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从2009年底至今,在黄金大道、螃蟹井片区共拆除以烧烤经营为主的违章、违法建筑103户3万多平方米。”花溪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长郭涛说。

据了解,近年来花溪区婉言拒绝了数十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入驻,并制定了打造“生态之城、旅游之城、知识之城、宜居之城”的发展战略。花溪城市湿地公园、青岩古镇、天河潭等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设。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1至8月,花溪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72亿元,同比增长41.49%。

创新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十里河滩的动植物一直很繁茂,野鸭、白鹭等成群结队。2005年,为了河水不被污染,我们村里投资110多万元建成的1860平方米村办公综合楼就自行拆除了。”花溪区溪北街道办事处上水村村党支部书记班裕林给记者介绍说。

花溪公园主任赵黔铭介绍说:“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河流湿地、农田湿地和人工库塘湿地。其次为沼泽、湿草甸、淡水泉、泛洪地、沟渠。同时,花溪湿地公园现有很多珍稀及特色植物种类,其中珍稀保护植物有香樟、榉树、青檀、沉水海菜花、牡丹、杜仲、银杏共7种,古树种类则有猴樟、枫香、乌柿、椤木石楠等,其中4棵榉树树龄在800年以上,2株猴樟树龄在500年左右。现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种,包括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大鲵,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游隼和红隼,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贵州省特有鱼类多斑金线鲃,以及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濒危等级属易危岩原鲤。”

“花溪湿地蕴涵着大量的淡水资源,可以为城市直接利用。十里河滩对蓄水防洪、补给地下水、调节城市区域气候、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和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等,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花溪区建设局高级园林工程师王亚玲告诉记者。

翻着厚厚的《贵阳市花溪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花溪区规划局副局长熊兴平说:“按照最后审定通过的规划要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用地609公顷,其中湿地部分219公顷,山体公园部分390公顷。公园将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最终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能够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充分发挥十里河滩在贵阳市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科研、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我们建设湿地公园的目标是合理引入生态绿色产业,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持续与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城市的生态核心区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实践区’。”花溪区委书记朱桂云说。

凝聚力量

人人参与保护环境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贵阳的城市中央公园,是森林之城的通风走廊,犹如绿色的贵阳之‘肾’,我们大家一定义不容辞地保护好。”花溪区干部群众对建设湿地公园保护充满信心。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没有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就无从谈起。为此,贵阳市委、市政府把花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作为纵深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抽调多个市级国家机关领导组成10个工作组,切实保障花溪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强力推进,极大地增强了干部群众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在今年7月26日举行的建设湿地公园动员大会上,全区各部门代表、企业代表、“绿丝带”志愿者、村民等纷纷表达出保护和建设好湿地公园的满腔热情,现场踊跃向“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基金”捐款近15万元。

“我们行动起来,为让天更蓝、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贡献一份力量!”5月27日,参加十里河滩“绿丝带”志愿者服务活动基地启动仪式暨“人人齐动手 保护母亲河”生态建设服务活动的1500多名志愿者宣誓,表达了贵阳市党员干部、市民群众积极投身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热情。

花溪区还把每月最后一周定为“绿丝带”志愿者服务活动周,由各单位按照各自的责任区域,利用双休日到十里河滩开展义务劳动,并实行长效管理,吸引了上万名志愿者报名参与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我们始终要把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湿地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的统一体。”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告诉记者。

在位于十里河滩上游的董家堰村麦翁寨居住着82户布依族村民。记者在这里看到,百余人的施工队伍正在按照湿地公园的统一规划,帮助农户进行房屋立面整治。在体现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前提下,绿化美化,实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

花溪河沿岸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美好的预期。村民王玉学投入10多万元对房屋进行装修,正在为“农家乐”开业做准备,他高兴地说:“游客到这里不仅能够感受布依风情,更能享受十里河滩美景,我们今后的日子一定过得红红火火。”

目前贵阳市和花溪区已经整合建设、园林、科技、水利、农业等部门资金、社会赞助资金约1.9亿元,通过生态围墙、太阳能能源等新技术、新能源利用,实施河道清淤、河岸绿化护堤、十里河滩村庄整治等工程,加快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的科学建设。

7月30日,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召开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为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授牌,并派出专家组对该湿地公园建设进行指导。

如今,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贵州生态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一个集生态、科普、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犹如镶嵌在花溪这颗“高原明珠”上的瑰丽“绿宝石”,彰显出湿地公园的独特魅力。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