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台高大的龙门吊矗立在宁静的海湾,不远处泊着刚刚下水的巨轮,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检修。
这里是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上的船舶制造基地。5年前,这个叫做打鼓峙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岛,如今,这里已经聚集了6家上规模的船舶制造企业,年船舶制造能力将近200万载重吨,相关配套企业正在陆续进驻。
“到打鼓峙发展几年,公司经历了质的飞跃。”宁波东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志远说,现在,公司瞄准新能源开发的机遇,正在设计海上风力发电安装船。
从渔船到海洋运输船再到海上风力发电安装船,东升公司的产品升级之路,折射出的正是象山海洋经济升级之路。近年来,象山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保护海洋生态,弘扬海洋文化,“蓝色象山”建设风生水起。
“这片海洋曾经是象山人民‘生存的海洋’,现在正在变成‘发展的海洋’、‘生活的海洋’、‘休闲的海洋’。”象山县委书记李关定说,象山三面环海,坐拥象山港、石浦港两个大港,海岸线925公里,“港、渔、涂、岛”综合优势非常明显。面对丰富的海洋资源,象山不断延伸海洋经济的产业链条,向海洋“深处”要效益,探索出“海陆一体、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开发保护模式。
“2012年,象山港大桥将通车,届时,象山到宁波半小时、杭州两小时、上海两个半小时,区位条件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为海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李关定说,走进“桥海新时代”,对象山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向海洋“深处”要效益
发挥象山“港、渔、涂、岛”俱全的综合优势,实现从海岸到海洋、从海面到海底、从近海到深海的全方位转型,开发“立体式”海洋经济,科技是关键。
“以前一条鱼进来,卖出去还是一条鱼的价钱;现在一条鱼进来,卖出去几十条鱼的价钱;不久的将来,一条鱼进来,可能能卖出一百条鱼的价钱。”浙江飞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光辉用三句话总结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历程。
飞日集团是从谢光辉父子承包一个冷冻保鲜库起家的,当时的生意是“一条鲜鱼进来,一条冷冻鱼出去”,挣的就是仓储冷冻的钱。后来,飞日集团做起了水产精深加工,鱼片等主打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在日本、韩国等市场也非常畅销。现在,他们请来了宁波大学水产学院的教授们,成立了研发中心,开始朝海洋生物方向转型。
借助科技力量,发展海洋经济,这是象山海洋经济跨越转型的一大亮点。原来象山“靠海吃海”,无非就是发展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加工等传统产业,是对海洋资源的粗放利用,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则要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深度利用。
没有科技支撑,丰富的海上风能、潮汐能无法利用,临港工业处于修修补补的起步阶段,港口服务业停留在运输等低层次业态。李关定说,“加快海洋基础配套建设,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完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形成完备而有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筑区域发展的独特优势,是象山勇于赶超先进发达地区、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根本途径。”
于是,在象山县委、县政府今年8月份出台的《关于推进海洋经济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中,提升发展四大海洋产业,培育“蓝色引擎”成为重要抓手,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陆续推出。
——提升临港工业,打造新型临港工业基地。大力发展以港口装备、渔业装备、海洋工程为重点的临港装备制造业。加快开发檀头山及沿海区域风力、潮汐能资源,实施海水淡化项目,发展海洋新能源及配套产业。推进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投入,扶持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保健食品等新兴海洋产业。
——加快发展港口服务业,打造港航强县。积极培育港口物流业,规划建设象山港物流园区、远洋渔业集散中心、石浦港水上货运中心,加强港口设施建设,完善港口服务功能,培植现代港口物流企业,推动“水水中转”、“水陆中转”发展,谋划建设钢铁、建材、成品油、特色农产品等为主的专业贸易集散地,加快形成海陆一体的物流体系。
——提升海洋休闲旅游业,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发挥海洋独特魅力,拓展海洋休闲旅游领域,完善海洋休闲旅游功能,大力开发滨海休闲度假产品,加快海岛综合开发,重点发展海上、海岛旅游,积极发展海钓、游艇等海上运动项目,实现滨海观光旅游向海洋休闲旅游的跨越。
——提升现代渔业,打造现代渔业强县。调整优化捕捞结构,拓展远洋渔业,发展休闲渔业。推进健康生态养殖,建设长三角贝类育苗种基地。完善中国水产城功能,建设国家级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规范提升海鲜餐饮业,做精做强产业链,构建全国著名的现代渔业产业集群。
“象山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港、渔、涂、岛’的综合性优势,我们要坚持海陆统筹,依托半岛向海洋延伸,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从海岸到海洋、从海面到海底、从近海到深海的全方位转型,开发‘立体式’海洋经济。”李关定说,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刚刚开始,利用好海洋资源,科技是关键。
谋求长远发展
通过“鼓励渔民上岸,游客下海”来为大海减压,通过传承渔文化来挖掘古老传统的新活力,通过海洋和海岛保护区建设来控制人为破坏活动,象山谋求的是长远发展。
在象山,有三个“国字号”的海洋保护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这充分说明了象山在保护海洋生态方面做出的努力。
“利用海洋资源,先要保护海洋生态”,这一观点在象山早已深入人心。曾经认为“靠海吃海”天经地义的象山渔民,自发提出了“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口号。
过去,由于捕捞强度剧增和海上养殖业发展,象山海域传统的黄鱼、鲳鱼、墨鱼、带鱼四大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渔获对象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日趋严重。保护海洋生态,首先就要给大海“减压”。
象山给大海“减压”的对策是“鼓励渔民上岸,游客下海”,县里出台了扶持政策措施,培训渔民转产转业,他们有的去养殖,有的从事水产品深加工,有的开张“渔家乐”,有的转向旅游业。
石浦港是中国四大渔港之一,上世纪初著名的电影《渔光曲》就是在这里取的外景。由于捕捞资源的萎缩,捕捞产业逐步转型。现在,港湾里游弋的多是海上休闲旅游船。“春踏沙滩夏海钓,秋看开渔冬品鲜。”这些休闲旅游船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去海岛观光,去体验海钓之乐。
“渔民上岸,游客下海”为象山转变发展方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过去人们出海打鱼,挣的是卖鱼的钱,现在办起休闲渔业公司,把打鱼变成了时尚的海钓运动;过去渔家织网、晒鱼的生活场景,包装成了别具风味的民俗特色游内容;而夜幕降临,渔港万家灯火、渔光点点的景致,也将成为“海上夜游”的看点。吃海鲜,环港游,出海海钓,赶沙滩节……如今仅石浦镇一年的游客量已达200多万人次,而象山一年的游客更是突破了650万人次。
在渔业转型过程中,古老的海洋渔文化焕发了新活力。在象山连续举办了13届的中国开渔节,不仅让散落在渔区、海岛、渔民生活中的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纷纷登台亮相,重新焕发活力,而且成为象山发展海洋旅游业的宝贵资源。“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国际海钓节”、“海鲜美食节”等节庆已经成为知名文化品牌。
通过海洋和海岛保护区建设,来控制人为破坏活动,这是象山“生态护海”的又一有力举措。他们在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造船用专用码头,设立观察瞭望哨,巡航执法检查,清退核心区所有张网捕捞作业。
在保护的同时,象山还设法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在北渔山列岛海域启动了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投放人工鱼礁,给鱼儿安“新家”。截至目前,已有7座船礁体约5000空立方沉入预定海域。在白石山群岛海域,投放水泥鱼礁体230个约5000空立方。
“我们正在探索具有象山特色的‘一体两翼’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即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体,以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文化建设为‘两翼’,大力促进产业、生态、文化三者和谐融合发展。”李关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