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文化”打造品牌 “养文化”造就队伍
——福建积极推动“三下乡”活动综述
新华社记者 孟昭丽

近年来,福建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方法手段,完善长效机制,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品牌活动,在广大乡村造就了一支支“永不走”的本土文化队伍,实现了“三下乡”向“多下乡”、“常下乡”、“常在乡”的转变。

拓展领域,打造品牌,鼓励文化“多下乡”

每到节假日或平日里的晚上,厦门的大广场、公园总会传来悠扬的歌声、美妙的舞曲。厦门市开展“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市民尽享广场文化大餐。

不仅仅在厦门,福建省鼓励各地各部门发挥优势,创造性开展“三下乡”活动,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品牌活动。

目前,福建已有30多个省直部门参加“三下乡”服务团,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延伸至理论、政策、法律、体育、广播电视、计生等“多下乡”。1月10日,福建省2010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现场,文艺演出、义诊体检、书写春联、科普宣传、政策法规、咨询、农业技术推广咨询、志愿者服务、图书销售等惠民服务活动联合推出。福建省计生委宣传教育处处长陈秀珍说:“‘三下乡’活动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服务满足了群众的需求,而同时,在‘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更加了解群众的需求是什么,进而改进我们的服务。”

创新方法,拓展渠道,推动文化“常下乡”

五年多来,福建省文化馆开展艺术扶贫工程,全省文化专业人员常年深入到边远贫困小学为当地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已成为当地一项影响深远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艺术扶贫工程给贫困农村的孩子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孩子们的文化艺术水平大大提高,许多孩子的艺术天分被激发出来。

福建省近年来引导沿海发达市县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进行对口帮扶,是集中下乡活动向长期性帮扶拓展。福建省艺术馆办公室主任刘如珍介绍,截至目前,福建全省文化馆挂钩艺术扶贫教学点达216所学校,面授学生20多万人次,艺术扶贫工程受益面已经覆盖到全省农村,全省八成以上的专业人员都成为艺术扶贫中的一员。

福建在精心组织“三下乡”示范活动的同时,广泛开展阶段性、专题性下乡活动,让农村群众长期受益。今年以来,福建开展“千村万镇文化行”等文化活动2.4万多场,参与群众2500多万人次。福建省文化厅厅长宋闽旺说,福建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等惠农活动,基本实现为全省农村乡镇每月演一场戏目标。

开辟阵地,建设队伍,培养文化“常在乡”

福建已经在广大农村造就一支支永不走的“三下乡”队伍。宋闽旺说,福建采取县聘、乡管、村用的方式在全省行政村选聘村级文化协管员,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能大赛等加强素质能力建设,14771名村级文化协管员已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舞者”。这些村级文化协管员专门负责组织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节庆民俗等活动,丰富本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福建还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十一五”任务,建成农家书屋8150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15247个,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乡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近90%,全省拥有15000多个农村集镇(村)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图书室、文化户等,为“三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夯实基层文化宣传阵地,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培养,解决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把“送文化”发展为“种文化”,变“三下乡”为“常在乡”、“留在乡”。

(据新华社福州12月22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