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信息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之一
潜江东汽的信息化之路
本报记者 庄光平

  潜江东汽是中国老国企改制的缩影。这类企业在改制初期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普遍遭遇管理瓶颈。人才匮乏、观念陈旧、资金基础薄弱等成为阻碍改制后企业发展的屏障,而管理软件独辟蹊径,以信息技术来规范企业管理,从“加快周转、提高订单响应”的角度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无疑是帮助企业突破瓶颈的良方。

  潜江市东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国营湖北省潜江纺织机械厂。1995年时的潜江纺织机械厂已经“产不出、销不动、收不回”,“柴光米罄,弹尽粮绝”,资产总负债率达228.7%。就在这个时候,刘金玉等人临危受命着手对这家濒临破产的国营老厂进行改制。他们认准了汽车产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转头搞起了汽车零部件产品。

  经过艰苦努力,机械厂一年摘掉了亏损的帽子,两年实现利税300万元,企业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几年来,东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份额,由当初单一为东风汽车公司配套生产12个品种,发展至今天的418个品种;从只为东风汽车公司配套生产三吨车零部件,到如今为东风重型车、东风康明斯、神龙富康轿车等多个主机厂配套。

  但随着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管理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由于东汽是老国企改制,员工平均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库存量越来越大;应收账款长年在2000多万元,居高不下;订单交付越来越不及时,甚至专门招聘了几个员工“三班倒”地跟踪订单执行情况。

  “那时候真是焦头烂额啊!”潜江东汽现任党委书记刘金玉说。经过多次交流,潜江东汽携手用友软件开始对企业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2009年年底,用友的技术人员入驻潜江东汽,仅用15个工作日就将基础数据全部导入用友系统,并完成流程测试。

  但上线后的运行却异常地痛苦,由于潜江东汽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以原国企的老员工为主,40岁左右的占了大多数,少部分20几岁的年轻人,以前根本没接触过管理软件,有的甚至很少用电脑。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很兴奋,觉得用上高科技了,随着正式上线的开始,大家抱怨也来了。每天日常工作这么多,手工账也要做,还要在电脑上做单据,而且对软件也不熟,做出来的结果与手工的习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就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加以抵触。”刘金玉说。

  针对这种情况,用友技术人员向刘书记汇报后,推出了“公告板”制度,每天的工作情况上墙,每个部门的工作日志汇总,挂在办公大楼的入口处,上至董事长,下至清洁工每天都看得到,并且做到日清周结。“公告板”制度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抱怨的声音没有了,大家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软件的运行中,软件在用了,效果出来了。

  首先,停工待料的现象不再那么频繁出现了,停工待料时间由实施前最高纪录132个小时下降到现在的15个小时左右。所有的库存在电脑数据面前一目了然,库存金额也由原来的2000万元下降到现在的600万元。财务上的应收账款也由原先的2000万元降到现在的1400万元。销售部的工作比以前积极主动了,所有的数据实时准确,货物能及时送到主机厂,主机厂对潜江东汽表示了极大的满意。

  对于管理软件的应用,负责企业运营的副总经理何学军深有感触。以前专门安排了6个工人“三班倒”地统计各车间的生产进度,现在只安排了2个人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查询进度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软件实施半年来,最初的种种骚动已渐渐平息,所有的生产在管理软件系统的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潜江东汽管理软件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生产车间有位40多岁的库管,在管理软件实施过程中,学会了使用电脑,大家风趣地说“可以回家教儿子啦”。工作流畅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员工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最初的不解、抵触情绪都消失了。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