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农业结硕果
本报记者 瞿长福 李琛奇 王 智

  位于大漠戈壁上的甘肃酒泉,农业结构调整也是一篇重头文章。

  酒泉市农牧局局长王多胜说,酒泉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酒泉农业大有文章可做。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虽有祁连山雪水及大小10多条河流的灌溉,但整体上依然缺水。同时,酒泉农业属于绿洲农业,而在戈壁沙滩上,只有水丰土肥的地方才能形成绿洲。酒泉农业面临着水资源缺乏和可耕地有限两大难题。

  面对这两大难题,酒泉人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解决之道。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当地就引进过葡萄、白兰瓜等一些耐旱、增效品种,却因受到种子、品质等因素制约而没能形成气候。

  “酒泉农业真正开始调整种植结构、走出传统农业‘围城’,是近10来年尤其是近几年的事。”王多胜说,经过多年摸索,大家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继续搞“大水漫灌”式的传统农业肯定不行,有限的耕地上需要种植最合适、最有效的作物。沿着这一思路,一个符合酒泉实际的“一特四化”农业发展方略最终在2008年形成,这就是: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实行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

  酒泉市委书记李建华介绍说,“一特四化”战略,首先是调整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在酒泉调研采访期间,记者从敦煌到瓜州,从玉门到肃州,看到了满坡遍野的葡萄园、一望无际的蜜瓜田、起伏蔓延的啤酒花地和连绵不绝的洋葱园,对酒泉特色农业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如果把酒泉农业比做一盘棋,那么特色农业就像这棋盘中五光十色的棋子,气势宏大、格局鲜明地烘托出酒泉现代农业的崭新蓝图。

  敦煌市阳关镇是一个历史古镇。现在,古镇的另一个名字“阳关葡萄沟”正在市场上日益叫响。我们走进阳关镇龙勒村,只见厚密的林荫道旁架满了绿绿的葡萄架,村民张玉红的农家乐餐馆就开在葡萄架下。刚刚坐下,张玉红就端上了几大盘翠绿翠绿的葡萄,咬一口,水嫩嫩、清甜甜。他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地新引进的鲜食葡萄,在市场上销路好极了。

  张玉红是村里第一个种葡萄的,现在家里20多亩地全种了葡萄,每年卖葡萄的收入近30万元。龙勒村现在差不多家家种葡萄,全村370多口人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镇党委书记刘占英介绍说,阳关镇1100多户村民,这些年搞“一镇一品”发展葡萄,400多户在敦煌城里买了房子,60%的人家买了汽车,“到11月底你来看吧,葡萄卖完了,村民把葡萄秧埋在地下,开着车就进城过冬去了。”

  过去的阳关镇可不是这样。副镇长曾晓琪告诉我们,阳关镇传统上主要种小麦、胡萝卜,虽然被称为“鱼米之乡”,但农民并不富裕。上世纪80年代,当地引进了葡萄,希望改变种植结构,但农民不太接受,缺技术不说,修枝管理也嫌麻烦,所以10多年里葡萄种植没有多大起色。2003年,酒泉市调整农业结构的力度逐步加大,要求依托实际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阳关镇也成立了专业葡萄协会来指导农民种植葡萄。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现在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4068亩,成为甘肃省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9400多元。

  与阳关葡萄一样,瓜州县蜜瓜生产同样经历了从小到大、起伏跌宕的过程。瓜州蜜瓜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植,但规模很小。后来,从国外引进的白兰瓜获得市场认可,蜜瓜种植面积一度扩展到2万多亩。但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品种退化等原因,蜜瓜品质下降,市场销路受阻,种植面积又大幅减少。近年来,瓜州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再识蜜瓜”,引进培育新品,终于使蜜瓜重振雄风,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品。

  调整种植结构带来了阳关镇的发展机遇,改变了瓜州蜜瓜的命运,也改变了酒泉的农业格局。在酒泉肃州区,现已形成玉米、花卉、蔬菜、瓜果等基地,洋葱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在玉门,也已形成大面积优质啤酒花、韭菜基地;在敦煌,10万亩优质葡萄正在引来络绎不绝的客商;在瓜州、在金塔,金灿灿、红艳艳的蜜瓜和枸杞散发着诱人的色彩。现在,酒泉市高效特色农业已经覆盖全市耕地的71%,达到168万亩。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科技支撑。过去阳关镇葡萄和瓜州蜜瓜遭遇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技术支撑,酒泉人对此记忆犹新。肃州区委书记杨克忠说,酒泉缺水少地,不靠科技辅佐,发展特色农业就是一句空话。记者在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一片整齐的戈壁大棚里看到,大棚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苗、红通通的西红柿逗人喜爱。42岁的沙河村党支部书记罗奎说,他家搭建了7个戈壁大棚,每个大棚一年的收入能达到2万元左右,全村40多农户已经在这片戈壁上建起109座大棚,“村里以前总共才6113亩地,现在戈壁大棚让耕地增加了。”

  让耕地增加的奥秘不仅仅是大棚,更是大棚里的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和穴盘基质育苗。在罗奎家的育苗棚里,只见绿油油的辣椒苗长在一个个格盘中,格盘里不是泥土,而是一些类似泥土的黑色基质。肃州区蔬菜中心主任张国森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培育的穴盘基质育苗。为了解决戈壁缺少土地的矛盾,蔬菜中心技术员通过多次试验,利用当地的玉米秸秆、牛粪、鸡粪、动物骨渣、炉渣等混合成基质土进行蔬菜育苗。总寨镇党委书记陶渊说,无土育苗技术的成功,使得镇里规划的优质蔬菜无土栽培扩大至千亩戈壁大棚,目前已经建成400亩。

  与总寨镇近邻的玉门市玉门镇,发展大棚农业的时间更早,2008年就有了第一座戈壁大棚。这里的大棚是半地下式,掘地2米,再铺上厚厚的泥土,引地下水灌溉。玉门镇镇长赵敏杰说,因为地少,镇里打算建成万座戈壁大棚,现在已经建了1500座,“已是第三代戈壁大棚了。过几年你们再来看,这里就会成为戈壁观光农业景点了。”

  大棚技术的推行减少了缺地的烦恼,节水技术的实施更增添了特色农业的魅力。在酒泉,选择特色农业品种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节水,既要高效还要节水,这就把农业节水技术逼上了台阶。棉花是酒泉的传统产品,多年来都是大水浇灌,但现在已经被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技术取代。酒泉市农牧局局长王多胜告诉记者,棉花膜下滴灌生育期平均每亩灌水量223立方米,比常规灌水每亩节水257立方米,“按全市50多万亩棉花算,每年节水量惊人。”

  节水措施推行后,农户种植瓜果的习惯逐步改变。过去,当地种植葡萄瓜果很少垄作,现在全部改为垄作沟灌,水用少了,产量高了。此外,垄膜、秸秆覆盖节水、管灌、小管出流、温室滴灌、提灌等易于农户学习使用的节水技术也开始普遍实施。

  如果说科技为酒泉特色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那么,专业化经营就为特色农业赢来了市场效益。白成友是敦煌市阳关镇葡萄协会会长,他回忆说,当年农民不愿意种葡萄,“都嫌葡萄不好卖,不知道卖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什么价钱合适。”2003年,阳关镇成立了葡萄协会,后来逐渐形成了“党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全镇5个村就是5个分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分会把葡萄种植、销售、管理都统一起来,实行标准化种植,每亩360株,株距一致,既可控制产量,更可控制质量。

  在统一种植的基础上,协会又在镇里建立了销售大厅,采购客商先把钱打到协会账户上,再由经纪人领着客商到农户家里交易,交易完后到销售大厅办理手续,协会负责产品检验检疫,农户直接到协会取钱。这种葡萄销售的“阳关模式”,既保障了农户的经济利益,也保障了客商的权益。同时,协会还负责制定指导价、联系销售市场,农户只要按统一标准种植葡萄就行。几年下来,阳关镇农民都加入了协会,“阳关葡萄沟”的声名也越传越远。

  在瓜州,为了解决蜜瓜销售难题,营销上则形成了“外地客商+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到了蜜瓜收获季节,客商或者本地经纪人在各地设立代办销售点,现场论价,现场结算,瓜农方便,市场活跃。当地经纪人说,销售旺季一个经纪人日均销量可达100吨以上。瓜州县农牧局党委书记李福金介绍,现在瓜州仅蜜瓜专业合作社就有27个,会员200多人,2009年蜜瓜销量的62%都是合作社销售出去的。 

  合作社的成长推动了龙头企业与特色农业的联结,使特色农业产业链由种植向加工延伸,促进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敦煌阳关镇通过协会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先后建成葡萄恒温保鲜库32座,还兴建了年产能力3600吨的葡萄汁厂,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葡萄产加销一条龙。玉门也形成了“花海”、“沁馨”、“祁连清泉”等一批特色品牌。据酒泉市农牧局统计,目前酒泉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4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