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成都市住房保障制度,城乡房产管理局的负责人强调最多的,是“按需建设、应保尽保”、“无缝覆盖”的理念。切实践行这些理念,须将工作细化、实化,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采访中,成都住房保障实施层面的细节关照,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首先是构建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将工作做实做细。入户调查、逐户摸底搜集信息的做法在全国并不多见。成都不仅上门服务、“逐层逐户”地摸清居民住房信息,还开发出后台信息管理软件,利用小区物业实现动态监管。这些工作,极尽繁琐、任务很重,但对于住房保障的“无缝覆盖”的真正落实而言,又是必做的功课。以覆盖全域成都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成都市才得以建立起一套全面覆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了保障性住房全面覆盖、严格准入,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权益。
其次是提高保障标准,真正做到按购买能力和需求的不同,将住房保障对象按照需求细分。家庭年收入10万元,在很多地方已被视作商品房购买群体,但在成都,这一收入群体可租赁政府提供的公租房。新就业大学毕业生收入通常不高,属于阶段性住房困难群体,成都也将这一群体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此外,年收入5万元以下、符合条件的家庭可购买经济适用房,农民工可享受经适房、限价房、公租房等保障,都充分体现出制度设计的人性化、科学性和精确性。
再次是在操作层面创新举措,站在保障对象的立场出台政策,细致、人性化地做好保障服务。如三次“上门服务”、“一站式”并联审批、引入物业管理保障性住房小区、经济适用房可租可售、两年以内实现“以房等人”等,在具体做法上体现出对住房保障群体的人性关怀。
这一系列在细节上的充分关照,体现出以保障对象为主体、尊重受益人选择权自主权、以市场为基础的先进保障理念。
正是这一系列在细节上的关照,才将“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梯级保障制度真正落实,使成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日前,由中国社科院主持编写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09—2010)》中,成都市住房市场监管指数为0.595,名列全国34个大中城市第三位。这个指数,主要反映了一座城市的住房市场有序程度。成都市住房市场监管指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一定程度上说明成都住房市场发展平稳健康,各类住房需求得到了有效的满足。
住房保障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成都市已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要把住房保障作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从细节入手,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成都建设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