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长海县是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在多年的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与教训?
孙国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长海县增养殖海域开发面积已达200余万亩,年可实现产值30亿元,初步形成了多品种、多形式、立体化的增养殖模式,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但是近年来,由于一些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养殖密度过大、养殖水域环境质量下降,加之增养殖的主要品种虾夷扇贝引进时间过长、亲本长期使用和多代近亲繁殖造成的种质退化,导致虾夷扇贝连年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对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吸取这些经验与教训,2008年,长海县重新定位于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和现代海洋牧场。所谓现代海洋牧场,就是立足海洋牧场现状,严格按照海域开发规划要求,通过有意识地人为干预,建立起鱼、虾、贝、藻品种多样,育苗、养成、养殖、增殖和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条完整,海域使用布局、规模合理,水域环境生态平衡,海洋潜能得到最优发挥的一种农牧化人工栽培渔业体系。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利用新兴产业技术优势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渔业经济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并在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产品开发、海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市场开发和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先导和示范作用。
记者: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
孙国宽:按照“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海洋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要坚持依法用海、规划用海、科学用海,进一步调整优化海水增养殖业的布局、品种和生产经营模式,推进海水增养殖业向安全化、生态化、效益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扶持,大力发展苗种生产,保证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苗种供给;要转变捕捞业增长方式,贯彻实施养护近海渔业资源、控制近海捕捞强度、限制近海捕捞产量增长、优化发展远洋捕捞、大力发展沿岸近海游钓业的工作方针,把沿岸近海捕捞生产同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用海上娱乐休闲获取产业附加值;要打造现代化加工基地,以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功能食品、生物制品、海洋药物等第三代水产制品,同时加快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招商,以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促进水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提高。
记者:应当怎样强化海洋生态与资源保护,推进海洋牧场的永续利用?
孙国宽:修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水生野生生物保护区、重要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等保护区,是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
要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恢复已受损或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域环境的自净力和承载力,形成良好的生物栖息场所和生存空间。加强岛陆、岛基自然形态要素及环岛水域鲍、参、贝等经济生物、珍稀生物的监控,确保生物的数量和质量。要开展海岸调查评价,制定合理利用岸线和保护岸线资源规划,要预防和控制海岸侵蚀、海水倒灌,保护原生海岸生态系统,要加强对重点海域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要加强海珍品增养殖人工设施建设,规范放流增殖活动,要鼓励开展珍稀海洋生物品种的人工驯养繁育,拓展发展空间。
同时,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强化污染企业治理,加强海上污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