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每周经济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2年建成3个亿吨大港,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超过5亿吨———
福建:奏响港口整合新乐章
本报记者 陈 煜
             福建厦门港海沧港区国际集装箱货运码头一片繁忙。               本报记者 陈 煜摄
  福州港青州码头上,工作人员正在调度指挥吊装作业。    本报记者 陈 煜摄

  “2012年建成3个亿吨大港,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得到显著加强”是福建省港口规划目标。作为沿海省份,福建有着丰富的海岸线资源,但其港口发展多年来却少有突破,直到沿海港口大整合的“帷幕”拉开———

港口整合势在必行

  福建港口资源极富盛名,绵延3752公里的海岸线,是我国东南沿岸一道亮丽起伏的弧线。这道弧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125个港湾,其中深水岸线长达246.3公里。湄洲湾、三都澳、厦门湾等7处深水港湾可建10万吨级至50万吨级超大型深水码头,可谓全国之最。

  以位于福建中部的湄洲湾为例,作为业界公认“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湄洲湾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与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一起,被交通部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深水中转港。当时,这4个港口的发展还处在同一起跑线。如今,以盐田港为主体的深圳港已成为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港的全国第二大港,宁波港和大连港也都早已成为亿吨大港,但湄洲湾港口的吞吐量却始终在3000万吨上下徘徊。

  优良港口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制约福建港口发展壮大的原因何在?

  原来,福建港口发展曾长期以行政区划分为限,规划、建设均归地方政府管理。2006年以前,福建省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漳州港、莆田港和宁德港等6个沿海港口均属设区市政府管理。这种“一城一港”与“一港一政”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能调动各地对港口发展的积极性,一方面却也产生了各自为政的弊端:沿海各港口管理部门的机构名称不一、体制规格不一、职责权限不一、归口部门不一,各港都从各自发展需要出发来规划建设码头泊位,导致码头泊位功能相似,结构性矛盾突出。

  同时,港口腹地拓展不够又导致货源生成量不快,外省来发货量及水路中转量较少。主要港口与次要港口间的分工不明确,让“小港吃不了,大港吃不饱”的现象日益明显。

  福建省社科院严正教授认为,福建港口无法做大做强的原因有四:其一,港口结构雷同,功能重叠,竞争较激烈;其二,现代化大型深水泊位缺乏,吞吐能力弱;其三,港口与内陆腹地的公路、铁路交通不畅,海铁联运所占比重小,外省货源进出少;其四,个别企业圈占岸线后迟迟不开发,一些优良港口岸线无法得到合理有效使用。他指出,福建在港口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差异、地区利益的驱动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沿海港口普遍存在“多、小、散、乱”的现象,极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福建的港口发展水平与该省的经济快速发展极不相称。  

港口崛起的“良方”

  整合,是福建港口崛起的“良方”。

  国务院2009年《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整合港湾资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则提出:港口是福建一大资源、一大优势、一大潜力和一大支撑;要切实把港口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临港工业发展;推进港湾港口体制一体化建设;加快疏港铁路、公路、快速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福建经济跨越发展的需要。

  有专家指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福建港口的发展战略应更多地着眼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体制障碍的突破,除了运政、港政、航政的统一外,还要规划、建设的统一。这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港口行政区划隶属关系。港口大整合的目的是尽快形成海峡西岸港口群,即集中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功能上结构互补,经营上互相融合,业务上有竞争也有合作,为同一个经济区域服务的若干个港口的组合体。

  厦、漳两港合并,拉开了福建沿海港口大整合的序幕。

  2005年的最后一天,福建省政府正式宣布:厦门湾原漳州港所辖的3个港口和厦门港现有5个港区合并,组成新的厦门港。原厦门港务局、漳州港务局机构相应撤销,成立厦门港口管理局,作为大厦门湾港口、航道和水路运输实施行政管理的交通主管部门。

  厦门湾实施港政、规划建设、港口引航主体、港口生产统计分析、港口航道执法和水路运输管理“六统一”。整合后的厦门湾深水岸线将增加14公里,总长达40公里,可容纳万吨以上深水泊位达114个。

  厦门湾的成功整合,坚定了福建通过“大整合”打造港口群的决心。2009年6月,福建省决定成立福建省港口发展协商委员会,负责统筹全省港口规划建设和管理。同年11月,经福建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正式出台。根据《方案》,海峡西岸沿海将建起三大港口群————北部福州与宁德两市港口整合,中部莆田和泉州两市港口融合;南部厦门与漳州两市港口整合。至此,酝酿10年之久的福建全省港口整合设想,终于有了最终答案。

  在此次整合中,福建继续实施“六统一”,福州、厦门港口管理局由省政府委托福州市政府、厦门市政府管理,湄洲湾港口局则由省政府授权省交通运输厅管理。在各方尤其关注的港口投资开发主体上,三大港口分别依托福州港务集团、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和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三大开发主体,重点开展港口港区整体连片规模化开发。三大港口还将借鉴国内外港口的成功开发经验,加大对港口深水岸线资源及一定范围的陆域进行规模开发收储。

  一体化改革在持续推进。2010年8月31日,原漳州市港口管理局撤销,厦门港口管理局漳州分局举行揭牌仪式,这标志着由8个港口扩大到12个的新厦门港正式完成体制一体化改革任务,以全新的面貌开始对外运作,一个国际航运枢纽港初具雏形。而湄洲湾南北岸港口一体化,福州与宁德港口一体化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

做强海西港口群

  港口体制一体化,只是福建“大港口”实质性整合的第一步。大整合最核心的内容,是壮大港口规模,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和港口竞争力。

  福建港口大整合以集中布局、优化港口功能结构为主要目标,通过对全省现在沿海125个港湾、7个港口、71个作业区进行一体化整合,调整集中配置形成与闽江口、湄洲湾、厦门湾等产业集中区域相衔接,对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中部、南部的福州、湄洲湾(泉州————莆田)、厦门三大港口。同时,他们还对港口功能进行了优化,将福州港定位为干线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国际航运枢纽港;湄洲湾定位为大宗能源、化工散货和集装箱内外贸运输并具有“水水中转”功能的主枢纽港;厦门港定位为以远洋集装箱运输为主,大宗散货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为了在港口群内部形成“功能互补、优势共享”的格局,福建还着力培育港口的“集”、“散”功能。

  “集”,是指集装箱。目前,已形成以厦门港为干线港,福州和湄洲湾等为支线喂给港的集装箱运输格局已经形成。2010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将突破1000万标箱,福州港江阴港区集装箱吞吐能力也将达到250万标箱。福建力争到2012年再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1000万标箱。

  “散”,是指散货,主要包括煤炭、油和矿石等货物。湄洲湾港和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具有可建设20万—50万吨级码头,适合作为散货中转中心。湄洲湾主要以液体散货和矿石运输为主。力争到2010年,湄洲湾散货吞吐能力达6000万吨,罗源湾港区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从而在福建形成两个大型散货转运中心。

  通过两个集装箱运输中心和两个散货转运中心的建设,福建港口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建设有了实质性突破,2010年已形成2个亿吨大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得到显著加强。福建还规划在2012年形成3个亿吨大港,2015年三港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

  港口大整合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快临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发展布局,福建将以大港口为依托,促进临港工业项目建设,逐步构建以湄洲湾和厦门海沧、漳州古雷半岛、宁德三都澳溪南半岛为中心的临海石化产业;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和零配件产业;以福州为重点的冶金产业;以莆田为重点的木材进出口加工业;以泉州、福州、宁德为重点的修造船工业和漳州龙海、招银港区为重点的机械产业等一批临海工业。同时,福建还将依托沿海深水港口大力发展石化、冶金、造船、能源、原材料等大型重化工业,并专门为沿海大型临港产业布局设置工业港,如宁德三都澳的中海油溪南开发区、漳州东山湾大型石化项目等。这种工业港将不设置专门的港口行政机构,而是把整个工业港区的港口功能交付一家企业管理,有助于继续深化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临港工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目前,福建省每年新增集装箱生成量仅为80万标箱左右。为满足“大港口”的吞吐需求,福建在海西战略实施中,加强货物运输,拓展经济腹地,把“陆地港”建设纳入沿海港口大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与各内陆省份谋划“陆地港”建设。厦门港与三明、江西南昌、广东梅州等地的多条“海铁联运”绿色物流通道的开通,也使内陆省区铁路运输与海运实现了顺畅衔接。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