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黄文林时,他正用流利的英语接受来自海外的祝贺。他的“一种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的重组病毒”在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六年后的2010年11月12日再一次给他带来了殊荣,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
专业评审组对此项专利及产品给出的评审意见是:一种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基因药物;是大多数患者能够接受并有能力支付的治疗途径,意义重大。在国内治癌药物少之又少、进口治癌药物价格昂贵的情况下,黄文林的专利产品无疑将是癌症患者的福音。可这么重要的一项专利却是黄文林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期间的“副产品”,这让记者备感惊讶。
原来,黄文林所说的“副产品”指的是工作任务之外的“业余成果”。谈到这一点时,黄文林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科学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美国人就特别注重应用研究。”从上大学开始就与病毒打交道的他尤其关注自己研究的应用。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实体肿瘤患者占癌症患者的比例达到85%。按照实体肿瘤的治疗用途、5%的患者保守使用率计算,这类产品的年需求量可达255万剂,以参考价格1000元/剂计,国内市场容量将突破25亿元/年,市场前景极为广阔。而当时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几乎没有。“能不能搞个药出来”,黄文林心里琢磨着。
恰在此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了8年病毒和肿瘤的黄文林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项目负责人、纽约高等病毒研究所资深科学家。这一年时针指向1998年,他正好45岁,一个年富力强、极富创造力的年龄。普林斯顿良好的研究氛围、完备的研究设施和丰富的研究资料为黄文林提供了一个卓越的研究平台,他如饥似渴,一头扎进他的病毒王国里,没有休闲、没有周末,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病,一离开实验室,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即使这样,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黄文林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没有把时间充分利用好,心中带着些许遗憾。“那里的研究条件和环境实在是太好了。”他如此感叹。
经过三年的奋战,他在抗病毒和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已经远远超出他承担的研究任务。他重组出一种腺病毒,利用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的抗血管生成作用,通过腺病毒载体,定向作用于肿瘤部位,抑制肿瘤周边及肿瘤实体内血管生成,使肿瘤产生无营养状态而凋亡,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经过反复试验,黄文林确信自己发明的技术可行性,也预感到这一技术发明的广阔市场前景。就在此时,一位民营企业家邀请他回国担任深圳生物港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多年来沉积在他心中的夙愿一下迸发出来。他要回国“做中国人自己的药”。
2001年,对于黄文林来说,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这一年他回到了阔别10多年的祖国。这一年,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并在2004年获得专利授权;“新型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的研制”获得了“863”计划的支持。“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说到这里,黄文林的脸上露出了发自心底的微笑。他一再托记者转达一个科研工作者对各级政府的感谢。“产业化是很难搞的,我们搞学术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对社会有用,有贡献,但搞产业化还是不行,没有资金,产业化是搞不成的。”
据了解,“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的研制”项目被评为高新技术项目,并列入国家“863”计划及滚动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及广州市科技重大项目等。在众多项目资金支持下,研制出了抗肿瘤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现已完成中试生产和临床II期研究,共生产了临床试验药品约3500支。
“我们马上就要进行临床Ⅲ期研究,Ⅲ期之后,就可以拿到国家颁发的新药证书,就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了。”他说,“中国的市场很大,但大多数抗肿瘤药物是欧美的,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药物。”黄文林信心满满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