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固发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在各项惠及13亿人健康福祉的卫生政策推动下,我国正在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大步迈进。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未来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又将实现怎样的发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
记者:您认为这5年医疗卫生事业最突出的发展成就是什么?请对“十一五”期间我国卫生事业作一个总体评价。
张茅:“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从现在看,“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相关目标能够完成。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 /10万下降到2009年的31.9/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9.0‰下降到2009年的13.8‰,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总体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十一五”期间有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我们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4月份开始到现在,已有一年半时间。目前看来,医改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取得积极进展。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超过12亿人,其中参合农民已经达到了8.32亿人,覆盖率达到了95.9%以上,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今年2月以来,全国30%以上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目前正向60%稳步推进。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中央安排资金200亿元支持建设近1000个县级医院、4700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基层就医条件。1091家三级医院与2184家县级医院建立了培养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的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朝着均等化的目标迈进。各地基本落实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直接惠及亿万家庭。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中央今年确定了鞍山等16个城市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各省(区、市)相应确定了北京等31个城市为省级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改革运行平稳、开局良好。
此外,“十一五”期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其中县级医院近2000个、乡镇卫生院23000个、村卫生室20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6个。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
调查显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08年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地区住院率为6.8%,比2003年增加近一倍;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7%,比2003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城市和农村两周患病因经济困难未就诊比例比2003年分别下降13个和8个百分点,因经济困难原因出院分别下降53.0%和67.3%。
“十一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成绩和良好发展的态势,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们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次医改和以前的改革相比,您觉得有哪些特点和亮点?医改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实惠?
张茅:这一次医改是在深刻总结以往卫生改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最大特点是:以坚持公益性为深化改革的主线,致力于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这是我国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其最大亮点是: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工作重点,明确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
有的群众把这次医改的特点概括为:疾病预防政府管,小病基层低收费,大病住院有保险。无病早预防,有病早发现,小病早治疗。
群众得到的实惠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达到154元,住院病人政策内报销比例已达60%左右。近24%的新农合县(市、区)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及时治疗可终生受益。据12个省(区)统计,目前有1352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获得救治,补偿总费用2206.31万元,其中180人还获得了医疗救助。有150名白血病患儿得到救治,已补偿医药费用114万元。一般新农合可以报销70%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还可补助20%的医疗费,大大减轻了这些农民家庭的负担。此外,通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群众基本用药负担得到减轻,出现了“两降两升”(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象。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许多地区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大大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越来越重视医疗安全、服务质量、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通过满足患者需求,患者满意率大大提高。同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已经累计为将近50万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为4000多万15岁以下儿童补种了乙肝疫苗等。
记者:“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卫生投入情况怎样?今后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张茅:“十一五”期间是中央财政投入卫生事业力度最大的时期。2006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卫生事业资金1852.9亿元。医改启动以来,按照规定,政府将在3年内投入8500亿元,截至目前政府已经投入5000亿元,并且近年来正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加大卫生投入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投入包括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的建立,也包括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解决了许多过去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政府、社会、个人三者负担的医疗费用在趋势上有了变化。2009年与2005年相比,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17.93%增加到27.23%,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从29.87%增加到34.57%,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52.21%下降到38.19%。从国际水平来看,个人负担一般比较合理的水平是在30%以下、政府和社会负担在70%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使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包括新农合、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支付制度改革和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来控制合理医疗费用,使总体费用不至于过快增长。我们也希望保持个人承担比例下降的趋势,如果在“十二五”末能够达到30%甚至30%以下,对于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将会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当然,这还要靠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将会实现怎样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下一个5年结束的时候,您希望他们的感受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茅:“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坚持“一个目标”(就是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突出“一个重点”(就是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核心就是以改革促发展。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民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具体而言:第一,围绕医改任务,突出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包括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第二,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出发,继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第三,针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组织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第四,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看病难、看病贵”是政府要逐步解决的一个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努力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群众少得病。“十一五”期间,我们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今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费用达到15元,明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0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即县、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方便群众就医,缓解群众“看病难”。同时,通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来缓解群众“看病贵”。目前,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4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十二五”期间,政府对新农合的投入还将不断加大,新农合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也将提高,农民个人负担将进一步减轻。此外,明年3月底前基本药物制度在60%政府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施,医改3年任务完成时达到百分之百,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会更为便宜。我们相信,到“十二五”期末,群众会感受到我们的健康知识普及进一步增强,得病以后无论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在大医院就诊更为方便,也更能负担得起。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一些群众的就医感受还没有大幅度改善。群众的期盼、社会各界的关注,恰恰正是改革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完善医改的具体措施,尽快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