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银行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贷后管理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解析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银行董事长 肖 钢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快速发展。未来若干年,国内信贷总量依然可能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如何管理好如此规模的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极大挑战。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重贷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已成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是指在贷款发放后,银行对客户及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担保管理、信贷档案管理以及贷款收回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伴随着商业银行服务方式的创新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贷后管理的内涵也随之变化,范围覆盖授信全部产品、流程贯穿业务始终、监控涉及宏观微观、服务价值日益凸现。

贷后管理的重要意义

 强化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管理理念的要求。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重视贷款发放,追求规模增长,将主要资源投向能够快速见效的项目。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短期、轻长期,对贷后管理重视不足,认为投入资源多、管理周期长、难以直接产生效益。因此,商业银行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与机制,摒弃“重贷轻管”的发展方式,大力强化贷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资产质量,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强化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经营效益普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也逐年改善,加上拨备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银行放松对贷后管理的要求。考虑到我国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尚难以成为转移资产风险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强化贷后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授信敞口风险,减少资产质量问题,使授信资产得以顺利收回,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使用效率和综合收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强化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变革服务客户模式的手段。贷后管理不仅能控制资产质量,更能进行价值创造。一方面,通过贷后管理有利于把风险主动控制在商业银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从客户选择开始,在制订客户授信业务方案时,就要做出与客户风险相匹配的贷后管理安排;在授信审查决策时,要权衡贷后管理措施对客户风险的化解与风险的可承担性;在授信发放时,要关注贷后管理要求的具体落实;在授信业务发放后,要具体实施已确定的各项贷后管理措施。由此,贷后管理有机连接授信全流程,实现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有效管理与经营,降低风险,提升利润。另一方面,贷后管理是促进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客户能力的重要工具与途径。通过贷后管理深入了解客户,可以发现新的业务机会,推进产品创新;可以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战略及财务顾问服务、融资安排服务;可以向客户上下游延伸,带来客户群的扩展;有助于商业银行扩大非信贷资产和中间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中的占比,改善资产结构和利润结构,服务于银行经营发展战略转型。

贷后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是经济环境变化较快。企业是贷后管理的对象,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影响因素广泛,不仅会受到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同样还受国际经济影响。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全球流动性变化迅速,市场波动明显加大,这些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对银行贷后管理的专业性、风险预警与应对能力以及决策水平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企业经营多元化趋势加强。企业经营领域、经营规模以及经营区域都在日益扩大,跨业经营、跨区域经营和跨国经营越来越频繁。以企业“走出去”为例,截至2009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到2458亿美元,涉及17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企业使用的银行产品特别是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增多,这些都使得贷后管理的宽度与深度大幅增加,贷后管理覆盖范围必须跟随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企业从事的创新业务风险也必须予以关注。

  三是金融机构竞争加剧。目前银行竞争日趋激烈,信贷市场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银行间的无序竞争时有发生,造成客户逆向选择,一些道德风险、过度融资等问题亦由此而生。同时,部分集团大客户利用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降低授信条件,迫使银行放弃部分贷后管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怕得罪客户,丢失业务,不敢采取应有的贷后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如果放弃贷后管理的一些要求,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失去对风险的及时管控。

  四是社会信用信息缺失。银行对企业在交易背景核实、项目合规手续查询、资金流向监控等方面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支持,对集团客户以及关联客户的识别困难,加上企业诚信记录和风险信息共享沟通不够,严重制约了银行贷后管理水平。

贷后管理的相关措施

  重新设计信贷管理流程。在贷前,客户关系管理部门、产品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要共同确定贷后管理方案,明确贷后管理策略,贷后管理方案应纳入贷款审批内容。在贷中,结合授信条件的落实完善,调整贷后管理方案与策略。在贷后,要搜集获取企业信息,分析风险,寻找产品创新、客户服务的业务机会,及时进行风险监控。对发现的风险信号根据严重程度及时作出决策。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贷后专业化管理模式,从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授信执行和稽核等部门有信贷业务经历的人员中选拔配置贷后管理专业人员,增加对一线信贷人员的支持。通过标准化管理,严格信贷人员的准入与退出,开展系统化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水平,充实培养贷后管理人员。对关联客户、多元化经营、海外业务较多的企业开展风险预警分析,建立健全预警客户的主动退出机制。充分挖掘贷后管理的服务功能,实现贷后管理工作的价值增值。

  改进考核管理。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绩效考核机制,将操作合规性、过程管理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指标纳入考核管理,增强客户经理风险意识,有效平衡短期经营指标与长期管理指标的关系,合理设计过程管理指标,明确规定动作,建立有效的问责与免责机制。进一步强化长期利益目标导向,促进银行长期稳健经营。

  创新管理手段。积极推进贷后管理IT系统建设,开发对企业财务分析、风险信息提示、资金流向监控等专业化贷后管理工具,提高贷后管理效率。注重优化内部信息共享功能,提高响应速度,并与外部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积极探索贷后差异化管理,集中力量针对高风险客户、高风险环节、高风险时期,采取贷后管理措施。对于银行贷款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经过双方协商,可选派有经验的银行工作人员到企业的财务、管理类岗位挂职工作,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增强银行与企业的互动双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