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案例②
还渤海浪白波清
本报记者 任 意

  渤海是我国惟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脆弱。《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显示,渤海海洋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污染较重;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不佳,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仍需加强;渤海生态问题依然存在,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堪忧;陆源污染源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重;海洋污染事件及灾害时有发生,灾害风险不容乐观;环渤海海洋开发规模持续加大,海洋环境面临更大压力……

  早在2001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就联合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农业部以及环渤海的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政府,共同编制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这项计划是首次联合各省市有关部门,共同从区域的观点就大海域编制的海洋环保规划。

  根据这项计划,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将投资555亿元实施城市污水治理、城镇垃圾处理等工程169项,海岸生态建设、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工程102项,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等建设项目156项。到2015年,实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初步改善的目标。

  “渤海的环境保护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分阶段的治理目标,要求环渤海省市把渤海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海陆一体的污染综合治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房建孟表示。

  据了解,《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首次将环渤海13个地级市的陆域及流域污染防治与渤海海域环境保护密切联系起来,此外还纳入了流域综合管理、海岸带湿地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新内容。该规划规定的目标是:到2012年,将初步建立流域污染控制和综合整治系统,实现重要海洋功能区达标率85%,入海水量增加12.2亿立方米;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湿地面积得到一定恢复等。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从陆域到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一体化决策和管理体系,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等五大工作系统全面发挥作用,初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同时还将实现重要海洋功能区达标率90%以上,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COD削减至80万吨,入海水量增加40亿立方米等。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