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城市
————安徽省淮南市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图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岳葆春
淮南优美的宜居环境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安徽省淮南市,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忧。建市以来,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既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凸显出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面临着“矿竭城衰”的资源型城市共性难题。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淮南市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如何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律”、实现“矿竭城存”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淮南市根据现阶段发展特征、资源特质、矛盾特点和要素条件,顺应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趋势,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实现了经济总量500亿元和人均GDP3000美元双跨越,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等称号。

科学理念引领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淮南大力开展以“七破七立”为中心的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切实做到“五个克服、五个确立”。

  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介绍,近年来淮南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克服资源单一开采中确立“扬煤凸企”延伸产业链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资源开采的有限性和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二者关系,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克服物本发展思想中确立人本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克服“先污染后治理”思想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从传统“三高一低”的“黑色发展”模式中跳出来,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清洁节约利用,努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实现永续发展;在克服狭隘的开放发展思想中确立开明的开放发展理念,树立全局视野,推动由内源型经济增长向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共同增长转变;在克服常规发展思想中确立创新发展理念,走出发展就是拼资源、拼能耗的传统发展误区,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立足“两型”城市建设

  资源型城市转型,核心是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立足“两型”城市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原生态农业向品字头农业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淮南市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去年以来全市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16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连续6年获得丰收,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137万吨。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行动计划,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3家,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81亿元,增长3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93元,增长15.1%。

  大力发展“深煤”产业,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调整、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坚持“扬煤凸企”,发展大型现代化高效洁净煤矿,支持矿业集团等大型煤电企业发展,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竣工投产;加强与中石化合作,加快建设数百亿元现代煤化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加强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皖能集团合作,推进煤制气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由一业为主向多业并举调整、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培育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由销售产品向销售服务调整、由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着力提升商贸物流业,打造皖西北商贸物流中心;统筹发展房地产业,保障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培育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劳务。加速推进投资60亿元的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创建淮南历史文化旅游基地。

打造宜居宜创业城市

  围绕打造“宜居宜游宜学宜创业”城市,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实现由矿区城镇向生态家园转变、由单一功能向现代复合功能转变。

  实施城市大建设。淮南市计划投资1000亿元推进城市建设,实现城市“三年大变样”。2009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53亿元,是前5年的总和。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89.5亿元,增长77.9%。为加快60平方公里山南新区建设,淮南市制定了《山南新城区三年建设计划》;稳步推进老城区提升,制定了《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三年提升计划》,老城区路网改造加快推进;积极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合淮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合淮蚌铁路客运专线、淮蚌高速、206国道改线加快建设,京福高铁淮南东站开工,淮河四座大桥和3000万吨淮南港规划建设扎实推进。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立了淮南农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完成了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方案编制。扎实开展“千村百镇”试点工程和“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制定出台了西部城区扶持政策,9个乡镇列入省扩权强镇试点。

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实现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重民生,巩固提升民生工程。2008年,淮南市投入4.7亿元实施了18项民生工程;2009年,投入7.7亿元实施了35项民生工程,惠及全市220万人;今年实施42项民生工程,上半年累计拨付资金6.53亿元。统筹做好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城镇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去年以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8万人,建成农民工创业园8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28%,养老、城镇居民医保、失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解决了2775名长期临时工养老保险问题。对9827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实行生活特别救助。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提标扩面,开展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基本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了十几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建设了一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解民忧,推进沉陷区综合治理。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采煤沉陷区农村集体土地居民补偿搬迁安置暂行办法,建立了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积极探索沉陷区综合治理新路径,创造了生态修复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后湖模式”;投入10.65亿元,开工建设搬迁安置点19个,将安置70579人,目前已安置11854人;培训沉陷区及被征地农民5800人,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技能。

深化改革开放助推创新

  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创新,实现资源型城市发展由自我积累向开放发展调整、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市场资本带动转变。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淮南市被确定为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试点市;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了市城投公司、产投公司;深入推进银企合作、银政合作。深化企业改革,一批老国有企业实现重组,国投新集公司成功上市。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开展行政管理改革,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推行“一站式”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优化了服务环境,荣获“2009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2009中国吸引华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2010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2010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等称号。

  扩大区域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创造性提出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加快推进交通、旅游、信息、市场的对接。抢抓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机遇,制定了《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若干优惠政策》,承接泛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今年参加第六届徽商大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共签项目113个,签约内资315.1亿元、外资1.1亿美元。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了“八大机制”,即: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机制、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市县区财税合理分配机制、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社会稳定保障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为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