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月下深巷静,荒村人语稀”,今日“车如流水马如龙,花红柳绿舞春风”。广东东莞市塘厦镇城市展示馆里的这句话,说出了产业集聚给小镇带来的巨大变化。
纵观广东经济,一定不能忽视珠三角地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现象。这些特色产业,有的是传统产业如陶瓷、五金制品、毛织、灯饰,有的是现代产业如白色家电、电子信息技术等。看上去各类产业五花八门,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聚集于乡镇,形成“一镇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态势,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其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水平在全国领先,对当地经济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这种经济现象,在广东称为“专业镇”,在浙江叫“块状经济”,在山东则叫“特色产业镇”,在更多的地方,专家们称之为“产业集群”。无论叫什么名字,其共同特点就是产业在镇域内高度聚集。
专业镇模式在国外早有先例。上世纪50年代,日本就出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区域生产;法国南部、意大利中北部的酿酒、皮革和服装等产业也有特定区域特色;而近年来美国的硅谷IT业、南加州的航空业也是扎堆发展的典型案例。
与产业集聚相随相伴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些发生在镇里甚至村里的产业集聚,很快就改变了乡村固有的农业社会的面貌特征,同时也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触角伸到了农村。
产业集群下的“镇域经济”
专业镇的产业集聚,最初是自发形成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开始通过外包给周边地区加工生产,同时,港澳地区的产业转移产生了大量“三来一补”企业。这给珠三角地区很多小镇带来了发展机会。
东莞市塘厦镇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一过程的一个缩影。1986年,塘厦镇还拿过东莞市粮食生产第一名。因为邻近深圳,越来越多“三来一补”企业落户塘厦镇,农业渐渐退出了塘厦镇经济发展的舞台中心。而从1985年开始,塘厦镇也积极推动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各类企业齐头并进的态势,电子信息等产业逐渐成为特色产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东莞虎门的服装、东莞大朗的毛织、佛山石湾的陶瓷、佛山乐从的家具、中山古镇的灯饰、中山小榄的五金制品等一批特色产业造就了一大批专业乡镇。在浙江,很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也都诞生于乡镇,并衍生出完善的配套网络,形成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比如诸暨店口镇一个星期生产的管材管件,长度就能绕地球一圈,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
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全球市场上规模庞大的电视机、空调器、建筑陶瓷、铝型材、服装、玩具、灯饰、家具、皮具、珠宝等“中国制造”产品,有很多单项产品产量的30%—50%都来自同一个镇。这些镇不仅生产能力惊人,往往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以广州新塘镇为例,一个小镇已经形成纺纱、染色、织布、整染、印花、制衣、洗水、漂染和放缩这条全国最完整牛仔服装产业链。新塘商会会长湛学驹告诉记者,新塘的牛仔服装生产和配套企业有3800多家,从业人员20万,牛仔服装出口量占全国首位。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认为,“镇域经济”发达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镇里不能什么产业都发展,就要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从一个镇内部分工来说,各企业也要进行分工合作,不能搞同质竞争。”
正是这种一个产业在小镇有限的空间内高度集聚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分工的细化和制造能力的提升。“虎门镇有3万家制衣企业,但这些企业之间不是互相压低价格、恶性竞争,而是分工协作。我去过一家生产纽扣的企业,技术专业到可以在纽扣上制作出任何想要的花纹。”李惠武说,只有细化专业分工,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达成共赢,从而增强“镇域经济”竞争力。
产业集聚对传统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镇来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
在经济规模上,工业集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09年,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工业产值超过1100亿元,可支配财力达到13亿元,这已基本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体量。广东省2004年对103个专业镇做过一次统计,当时这些镇地区生产总值达2171亿元,占全省的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万元,是全省的1.6倍。而目前,这样的专业镇已经达到277个。
在城镇面貌上,“乡镇”和“城镇”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原来一村一村点阵状发展的乡镇,迅速连接成片。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工业集中布局,服务业在强大的需求推动下开始兴起。
然而,和城市相比,即使经济发达的中心镇也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二次集聚”期待转型升级
由于起点较低,中心镇的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虽然在小小的空间内形成了高度聚集,仍然需要通过“二次集聚”来转型升级、优化布局。
在浙江诸暨市店口镇,遍地开花的铜加工企业,一度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07年,我们强行关停了1304个土炉子,全部改成电炉和天然气炉,加装环保设施,基本解决了大气污染。”店口镇党委书记张壮雄说,在关停土炉子的同时,店口镇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使产业集聚度达到85%以上。
店口镇遇到的情况相当普遍。在中心镇的企业里面,以“夫妻店”、“兄弟档”为基础的小型企业占到绝大多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企业大都选择了进入门槛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长期处于产品价值链条中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
广州大学教授余国扬分析认为,专业镇在上一轮发展中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主导产业体系,但是近几年开始面临如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新动力等问题,亟待二次创业。这是因为中心镇产业层次普遍较低,因此,“二次集聚”的过程,也往往是中心镇企业技术升级的过程。
“二次集聚”的另一个作用,则是优化布局。由于发展初期缺少规划,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用地等造成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快速发展下的中心镇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必须通过优化布局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东莞市塘厦镇党委书记叶锦河说,塘厦全镇已经开发的土地超过了63平方公里,超过了61.1平方公里的控制范围,如果利用“三旧改造”,将一些旧厂房和旧村拆除,可以重新释放出的土地面积将超过10平方公里。
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138工业区是塘厦镇最早的工业区,但随着城镇的发展,138工业园区里陈旧低矮的厂房与周边日渐林立的高楼和商业氛围显得格格不入。塘厦镇规划所副所长邹承辉说,138工业区交通位置优越,而且位于人口稠密区,非常适合发展商业,他们正在规划将138工业区的工厂整体搬迁至新工业园区,在原址上建商场和文化消费区。
这正反映了中心镇产业布局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由于早期的产业集聚主要是制造业集聚,经济发展了,人口集聚了,城市功能却没有及时跟上,产业结构仍然是单一的制造业为主,消费、娱乐、休闲等服务业非常薄弱。
因此,中心镇产业“二次集聚”面临的任务,不仅是要实现制造业本身的升级,更要在优化布局中实现中心镇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单纯的工业经济聚集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城市经济转型。
塘厦镇林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喜欢说,林村在推进“三旧改造”工程中,并没有将直接的租金收入放在第一位,而是着眼长远,首先考虑所引进的项目对周边环境的提升作用。因此,他们准备引入明和电子批发城项目,通过商业聚集带动服务业发展。
这种“二次聚集”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得经济发达的中心镇离城市越来越近。
(相关报道见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