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大爱情怀抚慰患者心灵
———记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第215临床部心理二科护士长袁辽荣
本报记者 曹红艳 通讯员 李国勇 戴 岳

  一位在心理护理岗位上默默坚守23年的白衣天使,用大爱情怀帮助众多精神失常者重获新生。她就是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第215临床部心理二科护士长袁辽荣。

“越艰苦的地方越锻炼人”

  1987年7月,袁辽荣从大连军医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解放军215医院精神科。

  上班第一天,与护士长一起巡查病房时,一位患者猛地向她冲过来,袁辽荣受到了不小的惊吓。第一次独立值班,当她正准备给一名患者打针时,刚刚拿出针管,就迎面挨了患者一记耳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袁辽荣坚持下来了,一干就是23年。

  袁辽荣最初对这份职业的坚守是因为父亲的嘱托。这位因参加唐山大地震救灾而受伤退伍的老军人对女儿说,“把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做好,才有意义。越艰苦的地方越锻炼人!”

  23年来,袁辽荣经受过1000余次精神病人的侮辱、打骂和骚扰,但她却说,“我是一名学护理的军人,没有理由去挑选护理对象。”

  袁辽荣10多次放弃改行的机会。“这不需要更高的觉悟,只要一点点换位思考。”她说,“护理是平凡的工作,尽管精神病患者心理缺失,但通过我们的理解与尊重,会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

  “患者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患者”

  亲情,总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袁辽荣用这份对患者浓浓的亲情感动了无数病人。她总说,“患者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患者。”

  “我有个遗憾,没能当面叫袁护士长一声姐姐。”被袁辽荣护理过、现已出院的一位患者这样对记者说。在患者眼里,袁辽荣不仅仅是“姐姐”,她还是“妈妈”、是“女儿”。

  20岁出头的小王是被捆着双手送进精神病院的,那时他眼露凶光,见人就打。负责治疗的科主任最担心护理不到位,找来袁辽荣商量,袁辽荣说,“我会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待。”

  小王不吃药,袁辽荣唱着歌给他喂药,小王不洗头不洗脚,袁辽荣一边讲故事一边给他洗头洗脚。当她发现小王在看音乐节目时会稍微安静些时,就把儿子的MP3拿给小王听……

  直到那天,当袁辽荣把小勺里的热汤吹凉了送到小王嘴边时,她看到了小王眼里溢出的泪水,真切地听到一声“妈妈”。一个多月后,小王出院了,临走时他送给袁辽荣一个热水袋说,“妈,天冷的时候您用这个暖暖腿。”

  “如果用心,是能打开患者心扉的”

  袁辽荣刚参加工作不久,科里收治了一个四川籍患者。这名患者住院后一直不吃饭,医生和护士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用。

  眼看着病人日渐消瘦,病情日益加重,袁辽荣心里非常着急。仔细观察后,她发现病人患有被害妄想症,与护士有意对抗。为了和他“套近乎”,袁辽荣用从邻居那里学到的四川话与患者打起了招呼,“我是你老乡,你赶紧把饭吃了。”没想到,病人一下就把眼睛睁开了,既惊异又疑惑。

  “那种眼神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袁辽荣说,“如果用心,是能打开患者心扉的。”从此,学说方言,便成了袁辽荣的一门必修课,被她称为“乡音疗法”。

  接触的患者多了,细心的袁辽荣发现,他们最害怕受人歧视,最渴望他人认可。于是,她从最细微的称呼入手,与患者交流时,根据患者心理喜好和兴趣特长冠以昵称,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昵称疗法”,很快就拉近了她与患者的情感距离。

  感情细腻的袁辽荣还针对不同患者发明了“运动疗法”、“声乐疗法”等13种护理方法。摸索总结出了“尊重人格,树立信心;科学治疗,驱除心魔;后续关怀,回归社会”的“三位一体”整体治疗护理模式。

  有些患者康复后,回到社会不被理解,成了被孤立的“另类”。在袁辽荣的倡导下,医院为每名患者建立了康复档案,患者出院后,定期与患者本人、家属、社区和单位保持联系,进行跟踪随访,一旦发现复发苗头,第一时间处理,被誉为“后续关怀”护理法。

  袁辽荣还针对患者入院治疗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在过去分级护理基础上探索出“入院期、治疗期、康复期、回访期”的四期护理模式,为主治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上万条参考信息,成为医生必不可少的“临床顾问”。

  “踏踏实实把每一步做好是我的责任”

  袁辽荣的工作区有10多个病房,近80名患者。24小时护理,3班倒,每班只有2名护理人员,每15分钟至少巡视一次病区,每个病人都要查看一遍,一次下来将近10分钟,几乎是不休息连轴转……

  “辽荣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开会时要把棉垫子放在膝盖上,拿个热水袋悄悄放在腰上。”73岁的郭秀珍说起媳妇来就直掉泪,她亲手为袁辽荣做了一身棉护垫:从棉袜、棉护腿到棉护腰。这套用具,就放在袁辽荣的床头;即使是三伏天,她也得穿上这一身棉护垫才能入睡。

  无论是病愈的患者,还是身边的护士,说到袁辽荣,都会讲到她的微笑。但谁能想到,她也曾悄悄流过泪。

  儿子5岁时,一个偶然机会来到病房,他没想到妈妈的工作竟然是给疯疯癫癫的病人喂饭、洗脚、擦屎擦尿。回家后,儿子一句话也没说。那段时间,儿子不再吃袁辽荣洗的水果。对此,袁辽荣只能悄悄流泪。

  去年,儿子上大学前拉着袁辽荣说,“妈妈,请原谅儿子幼时的无知,我为你骄傲!”袁辽荣顿时眼眶湿润了。

  多年以来,袁辽荣的除夕夜都是与患者一起度过的。起初是怕他们出事,后来是怕他们孤独,最后是舍不得放不下。对患者,她从最初感到可怕、觉得可怜,到现在已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

  有很多人不理解袁辽荣:你身体累坏了,孩子没照顾好,又没有什么好处,何苦呢?

  “有些事情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问得到了什么,踏踏实实把每一步做好是我的责任。”袁辽荣总是那么淡然。与袁辽荣搭档多年的心理二科主任邹风说,“袁辽荣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