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博史上的丰碑
————写给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一
本报记者 王晓雄 吴 凯 牛 瑾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就在2010年10月,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超过7000万人次。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实现了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在世博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新的丰碑。

中国看世界 世界看中国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全世界瞩目中国、关注上海。在世博会这个汇聚全人类智慧的宏大殿堂里,中国人近距离、全方位地“看”到世界,世界也更真切地了解了中国。

  世博会已有159年历史,而本届上海世博会无疑会被浓墨重彩地写入世博会卷帙浩繁的史册中,因为它创下了一系列新的纪录:246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超过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5.28平方公里的园区范围,志愿者人数达到8万名。同时,作为主办者为世博会倾力奉献与创新的成果,本届世博会还书写了诸多富有创意的“第一”: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设立永久性博物馆;第一次在全球巡展;第一次全面引入互联网这一科技工具,开启“网上世博会”;第一次创立“城市最佳实践区”;第一次开设残疾人综合馆;第一次采用手机门票……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申办2010年世博会;2002年12月3日,中国申博成功,不仅使发展中国家首次留下世博会的足迹,也为这一全球盛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10年、8年、6个月,每一个时段的起点都成为调动起更多国人爱国主义激情的重要节点。2010年,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在回顾“十一五”伟大成绩、在展望“十二五”崭新蓝图的年份里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人民无比的自豪感。

  上海世博会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境外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量远远超过了往届。国际舆论认为,举办此次世博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成果,是展示中国的一次良机。

  为了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上海人民投入了极大热情。8万人的世博园区志愿者、13万人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以及180万人的城市文明志愿者,总数达200多万人的志愿者队伍保证了世博会运行期间的平稳、有序。

  74岁的侯庆山是上海世博会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曾经是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一名外交官,退休后见证了上海申博成功的激动时刻,又通过笔试、面试,如愿成为一名世博会志愿者。世博会期间,他应邀出席世博会瑞典馆的庆祝活动,瑞典驻上海总领事本特·约翰松也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他说,“我备受礼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是一名世博志愿者。”

  以世博会为契机,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加速前进。有国际友人评价说,多彩多姿的上海是本届世博会的最大看点。以上海为中心,世博效应向周边地区扩展,“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将在世博会的推动下实现新的腾飞。

充分展示 广泛交流 

  体现世界性和公益性是世博会的最主要特点,上海世博会为全世界搭建了充分展示和广泛交流的平台。

  丹麦的“美人鱼”来了,卢森堡的“金色少女”来了,捷克的布拉格大桥青铜浮雕“幸运之神”来了,法国的著名雕像“思想者”来了,奥地利的“茜茜公主”画像来了————这些国宝级珍品汇聚浦江。每一件国宝级展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所在国家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象征。谁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品味完这些故事的真谛,只有到世博园来。正如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所说,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文化交流盛会,“跨文化对话,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流也是生产力。”

  上海世博会是建筑艺术的博览会。各个场馆的设计匠心独具,精彩纷呈,从外观造型到色彩灯光,从建筑材料到结构模式,从能源利用到垃圾处理,无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中国国家馆及主题馆建设以其恢宏的气势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许。

  上海世博会也是前沿科技的 望塔,参展方都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最生动的形式展示在世博园内。4月初,一架日夜型太阳能飞机刚刚在瑞士成功试飞长达1个半小时,该项目负责人探险家贝特朗·皮卡尔博士就已经通过一段视频影像在世博会瑞士馆向人们问好。 

  上海世博会还是未来生活方式的实验场。“当年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可以预见,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时代的潮流。”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说。

  随着世博会展示重心由展品和技术向理念和文化的转移,论坛、国际会议等思想文化交流活动之于世博会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1场高峰论坛、6场主题论坛和多场公众论坛成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内容为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演绎城市主题 探寻发展之路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展览,它是通过展示人类的技术和进步,探讨人类发展中遭遇的共同难题并研究对策。”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这样诠释世博会的核心价值和展会使命。

  自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首次把“进步的世纪”作为主题之后,历届世博会主办者都把演绎好一个主题作为举办高水平世博会的关键。本届上海世博会确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基于3点考虑:一是时代性,全世界已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已进入城市时代;二是独创性,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将视角转向城市,也是上海的首创;三是普遍性,城市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话题。

  围绕本届世博会主题,所有参展国家和组织都从不同的视角诠释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及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特别是在探寻可持续发展最佳路径方面作出了非凡努力。各展馆的内容充满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憧憬,想象力仿佛插上了翅膀。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作为主题,15万平方米的精彩展览力图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命题提供中国式的答案。主题馆更是围绕“人”、“生命”、“地球”、“足迹”和“未来”这5个方面,对城市主题作了最全面的解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表示,随着全世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城市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一张城市网正在延伸。当城市的“生态足迹”不断蔓延,人类、城市与地球万物如何“共生”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待解之题。

  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没有忘记乡村。在位于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世博会专门开辟了一方“乡村”小天地————中国浙江宁波滕头村以乡村案例的形式闪亮参展。而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园区,在千姿百态的欧洲展馆群中,有一处绿意盎然的“山坡”,这是瑞士馆刻意打造的“自然世界”。瑞士展区副总代表兼馆长曼努埃尔·萨尔赫利说,在瑞士人眼中,城市与乡村永远密不可分。

转化世博成果 面向美好未来

  上海世博会凝聚起这样的共识————城市必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对于上海世博会,有一个判断引人注目:这是人类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觉转型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换言之,这是一次转型的盛会,一次转变发展方式的盛会,一次重择发展路径的盛会。

  我们无法留住世博的脚步,精彩却可永存于记忆之中。“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每届世博会都会触发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学习、竞争和进步。把世博会创造的巨大成果实实在在应用于人类现实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今年教师节,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的成都活水公园成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创新班的生物课堂。该校教师戴上导游常用的讲解器,边走边讲:污水处理有几个环节?取水为什么要有落差?取水过程中如何做到节约能源?“世博一课”激活了无数课本上的知识。而从历史上看,世博会从来就是一个大课堂。

  近半年来,上海各级领导干部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首次诞生于本届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伦敦的“零碳馆”、西班牙马德里馆的“空气树”、“沪上·生态家”的“追光百叶”等一个个生动案例,不仅诠释了全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形象生动的实物就在眼前。

  拥有黄浦江北外滩黄金地段的上海虹口区,对利物浦、汉堡等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饶有兴致;拥有最长苏州河岸线的普陀区,对鹿特丹、成都的亲水宜居案例十分关注;坐拥江南水乡、朱家角古镇的青浦区,则对法国阿尔萨斯“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成功实践认真加以研究。在城市未来馆能源综合沙盘展示前,崇明的考察团仔细聆听低碳城市能源系统的介绍,表示应用清洁能源是崇明未来的必然选择。他们准备把这些新技术运用到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未来3至5年,就可以看到崇明不一样的城市化。

  最近,上海金山区科委的“十二五”规划正在“大修大改”。其实,他们的草案前段时间已基本完工,但领导层在几番研讨后提出,要在世博会“新起点”上重新思考。以前的规划,考核目标大多为“建成科普场馆数量”之类。而这一次修改,“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占比”、“高新产业的产学研体系构建”等成了重点。

  世博会还未落幕,上海已公布了一系列后续规划:今后5年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将全市地铁运行总里程由目前的400多公里延伸突破至600公里;教育方面,上海正在郊区集中建设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建配套学校,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郊区转移;公共租赁房的保障范围则拓展至“常住人口”……一幅幅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浦江畔徐徐展开。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褚君浩告诉记者,“当世界瞩目中国的时候,中国要更多地把学习的目光投向世界。这次世博会是参展国最多的一次,我们应该研究建立世博学习机制,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等从现在就开始着手研究世博,研究各国的先进文明,包括各国的优秀文化、新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科学技术,为未来人们生活的改善、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祝福上海世博会,祝福中国,祝福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

  

  上图 10月28日,上海世博园区,游客在瑞士馆乘坐观光缆车欣赏园区景色。当天是世博会开园第181天。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