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一扇窗
梁晓亮

  2008年两会期间,记者曾参加过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委员的媒体沟通会,当李书福大谈利用轻质材料提高吉利汽车的经济性时,一位记者提问:“车变轻了,安全性如何保证?”李书福脱口而出:“这就是技术!”

  这一问一答,让“轻量化”概念在记者的脑海中印象深刻。现在算来,其实那时吉利已经参加到2007年底成立的轻量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来,李书福的底气,多多少少与此有关吧。

  虽然“轻量化”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但彼时,我国在轻量化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比如高强度钢开发、铝合金半固态成型技术、镁合金关键技术等,但在成果产业化上却障碍重重。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都开展了“镁合金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的科技支撑计划,在原镁冶炼、合金制备技术、零部件成形技术、重大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同时我国是镁业大国,原镁产量居世界第一。汽车产业是镁合金产品的下游产业链,汽车上有60多种零部件已有采用镁合金生产的例子,比如表板骨架、座椅骨架、进气歧管、车轮、支架、转向盘骨架、缸体、壳体类零件等,而我国平均单车镁合金用量不足1公斤,国外已经达到5公斤/车。

  这说明许多轻量化材料及制造技术在产业化应用之间还存在鸿沟。

  这道鸿沟是怎样形成的?整车考虑用轻量化零部件,出去跑了一圈,发现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这种零部件;零部件厂商也有话说————整车必须得先告诉我们想要什么样的零部件,我们才能设计生产,再说,就一家车企的一个车型需要的小批量,我们也不合算。就这样,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在扯来扯去中被搁置了。

  这种鸿沟也在高强度钢的应用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各车企可能都从宝钢买进高强度钢,配方等技术参数都是各家企业的商业秘密,大家都分头跟宝钢谈。由于缺乏轻量化材料的统一技术规范,宝钢给每家车企供的高强度钢都不同,实际上这其中差别并不很大。可结果是,一方面,高强度钢的应用技术被一道道屏障阻隔,另一方面,宝钢的高强度钢技术和产能也不能得到合理科学的释放。

  其实以上的种种问题,多多少少都是共性问题,就像我们面临的多多少少都是共性技术一样。只要大家眼光胸怀更高远一些,理念到行动转化得更快一些,分担与共享机制更合理一些,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正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我们打开了这扇窗。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