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探索演艺业发展新路
本报记者 乔申颖

  提起东方歌舞团,观众大都不会陌生。它成立于196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创办的国家级院团之一。为了把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歌舞艺术介绍给国内外观众,同时把外国健康优秀的歌舞艺术介绍给中国人民,艺术家们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东方歌舞团绚丽多姿、充满异域风情的艺术风格。 

  2009年11月,作为首家转企改制的国家级院团,中国东方歌舞团改制组建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经过近一年的磨合,集团公司的思路越来越明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顾欣告诉记者,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市场意识已是大势所趋。东方演艺集团选择早一点进入市场,正是为了实现作为国家级院团的历史使命————为我国演艺业探索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过去总说国家级院团有优质的人才、设备等资源,是民营院团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随着这些年民营院团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这种优势正在减弱。”顾欣说,与此同时,国有院团大量优质资源闲置也是不争的事实,“未来的东方演艺集团,应当实现演艺产业化、产业立体化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品牌优势,纵向兼并整合,在全国扩大东方品牌的影响力,横向打造一系列衍生产品。”

  目前,这一思路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转企改制首先让人才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过去不少演员被闲置,有些人几乎无事可干。改革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过去冷冷清清的排练厅,如今10个厅一起运转还满足不了需求。

  舞蹈演员滕宇被聘为领衔主演,工资涨幅颇高。她说,由于是破格聘用,她听到这条消息的时候非常高兴,但现在更多的是感到压力,“身边很多人都在学新的东西,我也准备忙完这台节目就去报些培训班好好充电。”同样因改革而获得更大发展机会的沙呷俊楠也说,“能进入东方演艺集团的都是很优秀的演员,大家实力不相上下,能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既高兴又很有压力。”

  相对于内部改革为演员们带来的变化,更容易被外界感受到的是集团成立后的结构性大调整。

  不久前,东方演艺集团把节目生产队伍一分为四,组建了相对独立的4个演出分团:东方歌舞团重点创作演出亚非拉、欧美风格节目;中国歌舞团重点创作演出民族音乐舞蹈节目;东方流行乐团侧重创作表演中国流行音乐作品;东方民乐团则重点关注世界各国的民间音乐。

  顾欣告诉记者,几次合并让原中国东方歌舞团实际上拥有了中国轻音乐团和中国歌舞团的大量优质资源,但在原有体制下,这些资源远未发挥出应有作用。新组建的4个演出团体与以往相比,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人、财、物等管理相对独立。这既便于各演出团体更好地开拓和细分市场,也有助于让各级管理者职责权利更加分明;团长全权负责团里的发展,集团领导则更多地考虑战略问题。

  新成立的中国歌舞团团长刘江对记者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学会成本核算,因为基础工资由集团支付,效益工资得靠团里发。我们的想法是,借助基础工资的平台把效益工资的平台做大,一方面运用科学方法把好的东西运作出去,另一方面也要给演员更好的发展空间。”

  负责营销的副团长哈日巴拉则说,演出团体从1个变成4个,竞争压力自然随之增强。但竞争是好事,能推动大家更好地改进节目和提升管理,“现在,我们更注意培育市场。”

  截至目前,集团公司成立不到1年,演出总场次已达314场,与去年同比增长318.6%;经营收入达8145.9万元,同比增长219.3%;演职员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14.6%。

  “演艺业要想获得好效益,不仅仅在于票房,更在于附加值。必须通过纵向、横向的延伸,寻求更好更快地发展。”顾欣说,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培训中心今年3月已经开始招生,并且扩充了培训科目范围。今后他们还将通过输出管理、输出标准,形成演员和导演等的个人品牌,通过个人品牌和集团品牌的相互带动,让集团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