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易县:
林改激发活力 春风绿染易州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许彦灵 冯英华

  初秋时节,走进易县,山如碧,林如海。绿色在这里描绘出了一幅千山竞秀、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

  易县地处太行山脉北端东麓,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希望。2006年,易县作为河北省的林改试点县,率先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英雄的老区人民在林改政策的引领下,掀起了新一轮植树造林、绿化山川的热潮……

  看着自家山上长势喜人的板栗,西陵镇金龙庄村村民赵新启心里美滋滋的。他说,为把自家的山开发好,曾前后投入了7万多元,还是不见什么起色,可再也拿不出资金投入。他用责任山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0万元,才帮他渡过了难关。现在赵新启栽植板栗1万余株,进入盛果期后,预计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他感慨地说:“要是没有林改,我哪有资产做抵押,有了林地我们农民就等于有了生产的资本,有党的林改好政策,这山就没个治不好,我们的日子就更有盼头了。”

  “决不能让群众治山的积极性受挫。”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要求,易县以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努力为群众治山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2009年9月,该县在河北省率先成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制定出台了《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和操作流程,制订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林木火灾保险、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等暂行办法,这些配套改革措施,改活了机制,盘活了资源,搞活了市场。截至目前,该县通过各种形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12.8万亩,实现交易额600余万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475万元。

  修路、打井、办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度成为农民开发治理荒山的瓶颈。为此,易县提出了依托农业开发项目,走“先统一治理再分山到户”或“分山到户后再统一治理”的林权改革新思路。5年来,累计整合资金9000多万元,实施山区综合开发项目12个,建成了狼牙山、西陵、流井、高村等一批精品示范园区。西陵镇“三北”防护林示范工程区,共涉及太平峪等7个行政村,治理规模为3万亩。按照规划,县委、县政府整合农业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修路30公里,打井10眼,修渠4万米,铺设地下管道2万米,架设输电线路8000米,完成滴灌0.5万亩。太平峪村支书臧凤星说:“经过‘先统一治理、再分山到户’,村民造林治山积极性空前高涨,栽植了以板栗、杏扁、薄皮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120万株,村民每年户均增收3500多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花果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