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品牌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江红蒜:从“赔钱货”到“抢手货”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吴尚全
农户在自家院子里剥蒜。   王新伟摄

名品档案

  麻江红蒜,属百合科葱属中以磷芽构成磷茎的栽培品种,为两年生草本植物,因种植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其外皮多为紫红色而得名。麻江红蒜含有蒜素、大蒜辣素和锌硒元素等。由于种植历史悠久、质量优良,麻江红蒜素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麻江红蒜经过近百年的选种选育,培育出了外形美观、辣味浓郁、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大蒜品牌,曾获首届贵州省农特产品“优质农产品”称号。

  “以前地里种啥都不挣钱,急得我们团团转,现在大伙儿总算找到了致富门路,蒜都成了抢手货。”提起今年的红蒜,贵州省麻江县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麻江县委书记龙世勇说,近年来,麻江县利用“冬闲田”大力发展红蒜种植,使红蒜生产从自发种植阶段向产业化、品牌化阶段发展,并成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年平均气温14.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境内土壤肥沃,适宜红蒜种植,但长期以来,红蒜并没有成为优势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大家都往城里跑,向沿海去,认为那里遍地黄金,其实我们乡下也有自己的摇钱树呢。”在新场村,村支书罗光美聊起天来特别风趣。

  据介绍,一次偶然的机会,罗光美到贵阳采购百货时,发现红蒜销路好,价格也比较理想,而红蒜又是一种抗干旱强的经济作物。罗光美脑中灵光一闪,种蒜————这不就是致富的出路吗?

  回到村里,罗光美像挖到了宝似地高兴,但任他磨破嘴皮,硬是没有一个村民“买”他的“账”。罗光美决心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他在自家地里种植了两亩红蒜,当年收入5000多元。

  他的成功种植引来了周围群众的效仿。次年就有40余户自愿加入到种植红蒜行列。罗光美毫无保留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大家。在罗光美的带动下,新场村的红蒜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50亩增加到现在的上万亩,实现产值数千万元。

  不过,随着红蒜规模的不断扩大,罗光美等人意识到,要把大蒜发展成为一个县的支柱产业,光靠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把一些热心人组织起来,增强大蒜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能力。2000年3月,在麻江县贤昌乡新场村诞生了一个由群众自发组建的“新场红蒜协会”。2004年7月,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发展成麻江县红蒜专业技术协会,罗光美任会长,会员由32人增加到128人,覆盖面由原来的一个村扩大到3个县11个乡镇62个村,协会集体资产由原来的500元增加到数十万元。

  一个知名品牌的培育,质量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工作。为此,“红蒜协会”又在全县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种植指导,摸索出了稻草覆盖、无公害种植、沼液种植等红蒜种植技术,形成了科学选地、挖沟起垄、合理下种、配方施肥、适时采苔等规范化种植方法,以确保红蒜生长质量。

  截至目前,麻江县已建立了30个优质红蒜基地,12个销售网点,种植面积年稳定在4万亩左右,年产红蒜3万吨,实现产值9000万元,亩产增收1500元,促进了全县红蒜产业的发展。麻江县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红蒜之乡”。

  当地老百姓高兴地说,麻江红蒜,这个昔日的“赔钱货”,如今正在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