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岭,汽车在崎岖的山间土路上颠簸。放眼望去,一片绿色,一层层梯田上种着玉米和土豆。当汽车停靠在山岗上,记者看到了山谷中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平地,整齐地排列着3排平房,甘肃定西临洮县站滩乡云谷村云谷小学就坐落在这个海拔2400米的大山深处。
37岁的校长杨万军是典型的西北汉子,健壮结实的身板,黝黑的脸庞,浓浓的眉毛,一双大眼睛看人很专注,眉宇微蹙,似乎总是在想着什么事。他热情地招呼我们进教研室休息,从纸箱里拿出矿泉水。在定西这个水比油贵的地区,招待客人最高级的待遇就是水。校长说,学校没有城里人用的自来水,只有一口水窖,每年要从山下买水存放在窖里。方圆十几里的学生都在这里上学,路远的娃中午就吃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学校便烧些热水给他们喝。
云谷小学9位男老师是清一色的西北汉子,健壮结实、朴实憨厚。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告诉我教学多少年,带几年级学生。岁数最大的李登英老师今年将退休,在云谷小学教书38年。“38年?这所学校哪一年建的呀?”记者惊讶地问道。“1928年。”“啊,有8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都在这个地方吗?”“原来校址在更偏僻的山里,1976年才搬到现在这个地方,这些教室都是那时候盖的。”
在云谷小学,9位男老师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兼多面手,他们不仅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教课,还要当木工、瓦工、油漆工,房屋漏雨,他们上房维修,课桌坏了,他们修理。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山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一生。
57岁的王成信老师总是乐呵呵的,他胸前佩戴着的哨子引起记者的好奇:“您是体育老师吗?”“我们哪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我在学校37年,语文、数学、体育、音乐都能教。我就是从云谷小学毕业的,我女儿也在这里读的小学,现在我孙子也在这里上学呢。”他指着校园里一名圆头圆脑的小男孩自豪地说。祖孙三代都在同一所小学读过书,这也算是一个奇迹呀。“您一辈子待在山里,想不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很真诚地回答说:“我是心甘情愿在这里教书的,孩子们对我很留恋。我今年暑假就去了上海,去看女儿,还去参观了世博会,用两天时间看了欧洲馆、美洲馆、非洲馆,上海人真多呀!”
走出大山见过外面世界的还有何维海老师。这位28岁的教导主任穿着白色的上衣,是9位老师中皮肤最白的一位。“你家有地吗?”记者好奇地问。“当然有地,20亩,在这里算是地少的人家。”何维海告诉记者,2000年他从临洮师范学院毕业,已经工作10年。最初工资每月只有400元,现在有2000多元了。“我平时住在学校,周末骑摩托车回家。”
记者走进教研室旁何维海的宿舍,一张简易木床、一把破旧椅子、一个放衣服的柜子,屋子中间是蜂窝煤炉子。“我们几个住在学校的老师平时都自己做饭。我们吃得简单,土豆、玉米。今天欢迎你们,特意炖了一锅肉。你们来,我们就像过年了一样。”炖肉的大锅架在宿舍门口一个自制的蜂窝煤炉子上,打开锅盖,沸腾的汤翻滚着连着皮的肉块,没有姜葱,没有调料。专门请来的两位农村大嫂正在屋子里切土豆丝,备料还是没有姜葱,只有辣椒末。“我们炒菜放辣子和盐。”她们说。
记者注意到,在每位老师的房间门上都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说好普通话。在9位老师中,普通话说得最好的要算杨鸿林老师,他教语文课。这位复员军人32年前回到村里,从民办教师开始教师生涯。“我就是云谷村人,家离学校不远,小时候就在云谷小学读书,对学校非常有感情。”杨老师用手指着远处的群山说:“这座山叫坟湾山。那座山叫大洼山,因为山那边是片洼地。”记者问杨老师,孩子们喜欢上学吗?杨老师说,山村尽管生活艰苦,但家家重视教育,都是主动把孩子送来上学。有些家长还在学校周围的村子租房子,平时陪孩子,播种和收割时才回村。杨老师告诉记者,从云谷村毕业出去读书的学生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今年有一个考上兰州大学,还有一个考到北京的中国石油学院。
在9位男老师中,康新星老师是这所学校最年轻的“80后”。在记者和其他老师聊天时,他一直在用粉笔写黑板报。教室的外墙上,留下康老师的一手好字。
康新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喜欢读书,14岁那年,他以全乡第11名的成绩走进初中。1999年,虽然考了全县十几名,但贫困使他只好选择去收费低、离家近的师范学校。这位志向高远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自学了兰州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与本科课程,同时还学习了计算机Qbasic语言,拿到了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证。2003年,康新星从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小学带毕业班。那里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努力,但是基础太薄弱,他们对康老师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早点来?”2004年8月,康老师调到离家比较近的云谷小学。他最自豪的是,那年他带的二年级获得全县第五名的好成绩。“那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2007年,25岁的康老师结婚,第二年有了孩子。幸福的生活燃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他告诉记者:“我给儿子取名康恩华,取感恩中华、报恩中华之意。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采访中,康老师还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心愿:“读了万卷书,也该行万里路,走出大山,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一下世博馆,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充实自己,以期走得更远。”
金秋九月,新学期开始了。云谷小学的9位男老师在这个新学年有了新的希望。中国青基会携手宝洁公司,已将云谷小学列入其“希望小学”公益项目,为学校捐赠了50万元人民币,将在原校址上建起新教室、图书室和电教室,宝洁的员工们还将为孩子们赠送图书和体育设施。杨校长特别欣慰地对记者说,“孩子们将坐在安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读书,他们还能读到课外书,学习电脑。我们还会有女老师。”杨校长的眉头舒展开来,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知识就是力量。云谷小学的9名男老师仅仅是我国众多乡村教师的缩影。他们像云谷村四周那些在沉默中哺育了当地村民的大山一样,寒来暑往,年年月月,迎来山中日出和日落,月月年年,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为国家输送人才,为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