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川气东送:
打通绿色能源大通道
  2009年10月12日,普光天然气净化厂第一联合装置投产。图为中控室内忙碌场景。             钟建堂摄
  普光气田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图为工作人员在进行大气监测。     钟建堂摄

海相气田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

  我国海相沉积面积有450多万平方公里,总体还处于勘探初期阶段,探明程度很低,勘探潜力很大。南方海相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为我国油气勘探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中国海相找到、开发大油气田,是我国几代石油人的梦想。现在,这一梦想已经成真。

  “普光气田是我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已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超百亿立方米的酸性大气田,建成亚洲最大的酸性气体处理厂,以及干支线总长2170千米的川气东送长输管道,可以将清洁的天然气跨越万水千山输往东部地区。”中国石化党组书记、总经理苏树林表示。

  确实,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从一开始的勘探,到后来历经艰辛的开发,就注定这将是能够留下历史丰碑的工程。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勘探以陆相生油理论为指导,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国油气行业开始了“第一次创业”,相继发现大庆、胜利等大油田。但是,在我国的海相地层,却一直没有大的油气发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代地质工作者开始了海相油气地质勘探历程。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90%以上的油气储量,是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但是,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油储量以陆相地层为主,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储量不足10%。

  围绕“二次创业”,中国石化大力实施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准备南方、开拓海外”为主要内容的油气资源战略,全面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对理论和技术工艺尚不够成熟的海相地层更是精心组织勘探。

  2001年11月3日,中国石化部署在宣汉—达县地区东岳寨—普光构造上的第一口预探井普光1井正式开钻。2003年4月27日,就在距早年打空的一口探井十几公里的地方,普光大气田的发现井————普光1井喜获高产气流,常规测试日产42万立方米以上。

  到2006年初,中石化在川东北地区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10.7亿立方米,我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呈现在世界面前。

  2007年11月18日,在川东北另一个重点探区———元坝探区,元坝侧1井经过测试,获日产天然气49万立方米。之后,中国石化在这里部署的探井相继取得突破。川气东送工程资源接替气田正在形成规模。

  2010年6月18日,中国石化部署在涪陵探区的兴隆1井经过测试,获日产天然气50万立方米,重庆地区勘探取得突破。

  中国石化相继在川东北的达县—宣汉、元坝、通南巴、涪陵等9个探区展开勘探,根据中国石化储委最新评价,总面积达28130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981亿立方米,累计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032亿立方米,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5598亿立方米,合计三级储量为14611亿立方米。

科技创新攻克诸多难题

  截至2009年底,工程共创造62项新纪录和高指标,其中创造世界先进水平和纪录5项,填补国内空白3项,创造国内纪录13项,行业纪录9项。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越发迫切。国家需要我们尽快把普光气田开发并加以充分利用,这种为祖国开发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川气东送建设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川气东送得以顺利实现。”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川气东送建设工程指挥部指挥、党工委书记曹耀峰介绍说。

  数据显示,目前天然气仅占我国能源消费的3.9%。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5%,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能源。尤其是在高油价的今天,天然气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但是,普光气田的开发谈何容易。中国石化川气东送建设工程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旭表示,埋藏深是普光气田面临的一大问题,这里的海相天然气普遍储藏在6000米以下,有的甚至达到7000米以下的深度,陆相、海相地层叠加,地层岩性坚硬,可钻性差,钻井速度慢,井下存在多套压力系统,地层倾角大,极易发生井斜。在这么深、这么硬的地底下钻井,必须突破原有科技的极限。

  与此同时,变化莫测、剧毒无比的硫化氢,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普光气田处在碳酸盐层中,气藏中硫化氢含量高达15%,同时含有高达8%的二氧化碳气体。

  中国石化川气东送建设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王春江介绍说,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配套装备、投运管理、施工经验等可供借鉴,井控管理、硫化氢防护、涉酸工程防腐蚀的任务非常艰巨,安全优质开发面临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此外,长输管道翻山越岭、穿江过河,自西向东途经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8省市,山区段全长约815千米、局部施工最大坡度达85度,需要开凿山体隧道72条总长93千米,穿越长江7次总长15千米,跨越公路铁路82次和大中小型河流501次,管道施工的难度非常大;工程建设行业跨度大、项目构成多,参建队伍来源广、涉及工种多,而且点多线长面广,分散在沿线省市63个县区、24个乡镇、1065个村寨,工程建设组织管理的幅度非常大。

  中国石化油田事业部副主任、川气东送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指挥沈琛介绍说,面对世界级难题,以“本质安全,优质高效”为目标,川气东送的建设者们坚持科学态度,发扬创新精神,打造面向工程建设一线的科技创新机制,注重引进吸收、集成配套与规模化推广结合,坚持自主攻关、先导试验与国产化研究并重,打了一场科技攻关仗,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于工程建设、服务于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的“推进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川气东送工程已建立了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包括钻井、测试、完井、集输、净化、投产作业及全过程硫化氢检测与防护等在内的超深高酸性气田开发建设成套技术,形成了在山地、河流、水网密布地区建设大口径长距离管道的施工技术和置换投产作业技术系列,创建了超深高酸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及安全环保等企业标准体系。

建设成就辉煌喜人

  据初步测算,川气东送工程实现年输120亿立方米净化气后,相当于每年提供约1457.16万吨标准煤的清洁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6.6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79.82万吨,管道沿线城市清洁能源一次消费结构比例可由3.27%提高到4.23%。

  川气东送工程建设以来,近5万名建设者克服地下条件复杂、地面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技术难题多等各种困难,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攻克了一系列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的世界级难题,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

  截至2010年8月22日,川气东送工程已累计生产混合天然气29.1亿立方米,生产净化天然气21.2亿立方米,销售天然气20.1亿立方米,累计生产硫磺54.0万吨,已实现向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8省市供气。

  据介绍,目前川气东送工程已建成三大标志性工程。包括我国第一个超百亿立方米酸性大气田,累计动用储量1811亿立方米,完钻38口开发井,建成16座集气站、1座集气总站、1座污水站和70千米酸气管道等配套工程,形成年产105亿立方米酸性气产能;世界规模最大的酸性天然气净化厂,净化能力为每年120亿立方米,年产硫磺240万吨,总硫回收率99.8%以上;我国又一条长距离、大管径、高压力输气管道,干线全长1635千米、管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输气能力为每年120亿立方米。

  此外,该工程还形成了一整套国际领先的超深高酸性气田生产建设配套技术和标准体系;实现了一批重大装备物资的国产化,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石油工程装备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了开发、净化、管输、利用于一体的天然气产业链,达化地区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和川维地区年产20万吨合成氨等天然气利用项目建成投用,沿线三级销售网络逐步形成,炼化企业原料或燃料替代及沿线CNG加气业务稳步推进,天然气价值链不断拓展。

  曹耀峰表示,川气东送长输管道横跨8省市,作为我国仅次于“西气东输”的第二条能源大动脉,川气东送管道干支线辐射70多个城市、数千家企业、近2亿人口,达产120亿立方米/年,可使沿线天然气供应量增加29.10%,可大大缓解这些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